• 30阅读
  • 0回复

双手编出新生活——下岗女工鲍碧茹的再就业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03
第2版(要闻)
专栏:千方百计扩大再就业

  双手编出新生活
——下岗女工鲍碧茹的再就业故事
本报记者王建新
  编者按: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既需要政府和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予以政策支持和信息引导,也需要广大下岗职工及时转变观念,从自身条件出发,寻找和创造就业机会。鲍碧茹下岗后,没有坐等政府安置,而是积极自谋职业,从小小的“中国结”做起,赢得了市场,也为自己的生活赢得了生机。她以自己的实践告诉人们:“下岗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自强自立、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是鲍碧茹的深切体会,相信也是许许多多成功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的共同体会。
  走进鲍碧茹的家,抬头就可看到墙上的装饰物、房子的顶灯上都悬挂着精巧的中国结,连她自己的发髻上也别着雅致的中国结。鲍碧茹笑着告诉记者:“这都是我自己编的。下岗后的这些年,编织中国结不仅使我找到了一份新工作,也使我找到了一种乐趣。”
  鲍碧茹至今还清晰记得下岗后那段精神萎靡的日子。1998年6月,当时36岁的鲍碧茹从北京玻璃五厂下岗了。她想不通,自己在厂里工作了近20年,干活从来都是拣重的挑累的,还长期担任空压机组组长和模具维修组组长,怎么说下岗就下岗了呢?那些日子,鲍碧茹从早到晚把自己关在家里,心情烦躁不安,经常无端发脾气,想象不出今后的路该如何走。直到有一天,一向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儿子拿着糟糕的成绩单站在她面前时,她才猛然醒悟: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影响到了家人的情绪和儿子的学习,不能再这样怨天尤人了,而应该积极寻找新的工作岗位,重新塑造崭新的自我。
  当时北京刚刚开始流行手工编织的中国结,一直喜欢手工制作的鲍碧茹心头一动,决定学习编织中国结。1998年10月,鲍碧茹自己花钱参加了一个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她跑遍全市各大书店,买来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有关编织中国结的书籍,在家里钻研。她按着书上的方法一遍遍地编,一遍遍地拆,编了拆,拆了编,手上都磨出了茧。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根小绳,在她手中能变出几十个花样。鲍碧茹终于攻克了自主创业的第一道难关。
  如何让产品走进市场是鲍碧茹绕不开的又一难题。1998年12月一个寒风刺骨的早上,鲍碧茹拿着自己编织的中国结,站在过街天桥上向行人推销。第一次只卖出去三四个,但她没有就此放弃。那一段时间,她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家编,白天再拿出去卖,一个月下来,净挣600多元。1999年,鲍碧茹在亲友的鼓励下,走进了红桥市场,以买摊主的绳线为条件,让一个手工艺品小摊接受了她的中国结。没想到,她的中国结很快得到用户认可,没几天,摊主就来电话,要求继续供货。鲍碧茹不分昼夜地编织,按质按量完成。由于产品质量好,鲍碧茹的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不到几个月,已经由红桥市场拓展到了北京其他的几个有名小商品市场。她的收入也越来越高,有时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谈起那一段经历,鲍碧茹颇为感慨地说:“下岗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自强自立,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
  创出一番新天地的鲍碧茹,时刻不忘处于困境中的下岗职工,尤其是下岗女工,总想着为她们实现再就业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工作。当北京和其他地方的一些下岗女工慕名找到她想学习编织中国结时,鲍碧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编织技艺传授给姐妹们。去年,北京市妇联为下岗女工免费开展专项培训,鲍碧茹被请到各区县为中国结培训班巡回讲课。每次讲课,她都认真准备,一点也不敢含糊,对一些动手能力相对弱的人,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单独辅导。她常常向那些下岗女工们讲起自己的经历,告诉她们:“其实每个人都有闪光的一面,找到自己的亮点并发挥出来,即便是下岗了也能够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仅去年一年,经鲍碧茹辅导培训的下岗女工就超过1000人,她们中的有些人已成功实现了再就业。近年来,鲍碧茹先后被评为“新世纪好妈妈”、“巧手妈妈之星”和“北京市再就业明星”。
  采访结束时,鲍碧茹告诉记者,她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就是开个家政服务公司。前不久,她已成功通过了北京市的家政服务资格考试。“我相信,只要自力更生,我一定能靠自己的双手,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鲍碧茹充满信心地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