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郑俊怀:打造乳业民族品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08
第4版(要闻)
专栏:十六大代表风采录

  郑俊怀:打造乳业民族品牌
  本报记者 崔士鑫
  谈到“伊利”,人们就会联想到内蒙古的大草原,联想到遍布城乡的名牌乳产品。但说起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俊怀,名头或许就没有那么响亮了。
  一手将“伊利”培育成全国乳业名牌的郑俊怀,对此却感到很满意:“企业家的价值就在于企业,企业成功了,企业家的价值自然就体现出来了;企业垮了,企业家的名头还有什么意义?要搞好企业,首先就得想着踏踏实实地做点事。”
  正是这种踏实苦干,“想做点事”的精神,成就了“伊利”在全国乳业排头兵之一的地位。
  1983年,郑俊怀初到“伊利”的前身——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时,面对的是只有41万元家当、76名职工、年利税仅4.7万元的手工作坊式的烂摊子。郑俊怀分析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一角一支的冰棍卖不出去,而鲜奶和别的厂家的大雪糕却供不应求。看来,企业要发展,产品不更新换代不行。
  靠改革开放的好形势和好政策,企业贷款发展新产品:冰棍卖不出去,去上海学习并引进设备,生产雪糕;汽水卖不出去,到南京学习生产粒粒橙……1984年,企业实现利润10万元,比计划的5万元翻了一番。
  了解“伊利”的人都知道,“伊利”的发展,在于公司领导班子敢于开拓创新,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每一次机遇,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1987年,在压力如山的情况下,郑俊怀在这家典型的“老国企”率先推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干部、工人的界限,企业面貌为之一变;1993年,在党的十四大精神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激励下,郑俊怀与企业领导班子一起,在其他企业还不情愿改制的情况下,极力争取到了实行股份制改革的机会,成为呼和浩特市最成功的改制企业,全国大型乳业集团“伊利”诞生了;1996年,“伊利”成为呼和浩特市第一家上市公司,企业更加壮大……
  扎扎实实做大做强企业,是郑俊怀心中永远不变的目标。“伊利”股票上市后,企业得到了大量资金,这些钱怎么花?有人说应该做房地产等来钱多或来钱快的项目。郑俊怀说:“我们还是要立足主业,做自己的强项。”
  为了保证奶源的充足和优质,“伊利”在东北、华北等地建立了奶源基地和生产基地,形成了奶牛养殖、乳品加工、销售的良性产业链。仅呼市周边地区就有3万多农户、10余万人靠养奶牛脱贫致富,奶牛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奶业立市成为呼市的立市工程,“伊利”也成为内蒙古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龙头企业。
  从郑俊怀初到“伊利”至今,近20年过去了,现已52岁的郑俊怀把最好的年华贡献给了一个企业,用心血和胆识打造出了“伊利”这一中国乳业的品牌。
  展望即将召开的十六大,作为代表之一的郑俊怀更是感到兴奋:“‘伊利’发展的每一步,都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紧紧相连:改革开放,我们迈出了第一步;党的十四大,我们搞股份制;党的十五大,我们搞股票上市。这次党的十六大,对我们肯定又是一次东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本身对我们就是一大机遇。因为我们做的是一个大事业,一头连着国民的身体素质,一头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未来的十年,‘伊利’还要上一个大台阶。”
  郑俊怀的眼光看得更加长远……
  上图:郑俊怀(左二)在公司产品库指导工作。
  本报记者 王忠家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