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家创新体系大厦巍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08
第4版(要闻)
专栏:迎接十六大 喜看新成就

  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家创新体系大厦巍峨
  本报北京10月7日讯 记者杨健报道:“神舟”三号飞船顺利升空,中国人的载人航天计划箭在弦上,蓄势待发;水稻基因工作框架图和人类基因测序任务的完成,使我国跻身生物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国际先进行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CPU芯片投产成功,计算机产业从低端向高端快速迈进……近年来,我国科技、教育和企业界通力协作,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大厦。这些令人瞩目的最新成果,正是我国科技实力迅速增长的体现,也是创新体系建设水到渠成的产物。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整体竞争力高下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8年初,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下,以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为起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拉开了帷幕。
  国家的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是知识创新的源头。近年来,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作试点为龙头,知识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中科院进行了建院50年来涉及面最广、意义最为深远的学科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经过严格审核,80多个研究所进入试点序列,约1.6万名优秀科研人员经过竞争上岗进入创业试点的岗位,大幅度地凝聚和提升了科技创新的目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基础科研和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的双丰收。“211工程”在“九五”期间完成建设资金108亿元,带动了我国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的项目70%左右、重点项目一半左右,承担国家“863”项目30%以上。到2001年,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50项,占授奖总数的50.3%;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022项,占授奖总数的34.3%;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2178项,占获奖总数的25.9%。机制的创新和投入的增长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知识创新的成果,我国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稳步增长,从2000年开始,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总数跃居世界第八位,国际论文被引用的篇数和次数更是有了显著提高。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几年来,国家加大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和技术改造的力度,企业科技投入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00年,全国企业科技经费支出为848亿多元,比上年增长50%,占企业产品、商品销售收入的1.69%。与此同时,启动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等试点,建立起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到今年6月,科技型企业从1999年的100余家发展到460多家,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已经达700多家,数量居世界第二位。据统计,累计孵化企业3800多家,其中已经有32家上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技术创新活动更加活跃。2001年,国家组织了647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1329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项目,完成了80项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及鉴定验收。新安排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和示范工程220多项。这一年,我国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8376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24966项,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203582件,授权专利11425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9.3%和8.5%,签订技术合同24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800亿元,比上年增长23.0%。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一批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及科研中介机构的建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果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全社会辐射。2000年,全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4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8.8%,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也由上年的9.4%提高到10.4%。在全球经济走低的形势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105.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占商品进出口总额的21.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达到17.5%,比上年增加2.6个百分点。
  在创造出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科学知识在创新体系顺畅的渠道中迅速流动,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演化成下一步创新的巨大力量。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随着科学教育和普及力度的加大,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1996年的0.2%增加到2001年的1.2%,5年间提高了整整5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