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农业结构调整需树立效益第一观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08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农业结构调整需树立效益第一观念
  萧茂普
  调整农业结构,是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中部传统农业区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改变长期种养低效益农产品的状况,牢固树立效益第一的观念,用最好的资源发展最具优势的产业,全面实施效益农业。
  因势利导发展效益农业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选准着力点和突破口至关重要。中部地区之所以要把种养高效益农产品当作主业来抓,用最好的资源发展最具优势的产业,既是形势所逼、发展所需,也是农民所求、机遇所在。
  实施效益农业是由区情决定的。中部地区大多山水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加之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农产品南上北下、东进西出,具有广阔的回旋余地。中部地区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质物种资源,具有较强的市场需求潜力和效益,已在东部沿海城市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如果把它们当作主要产业加以培植、扶持,就能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力量。
  实施效益农业是形势使然。从国际看,农业发达国家都是靠发展效益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情况看,无论是人多地少的浙江、广东,还是地广人众的山东,都是采取集中精力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的办法,利用优势资源,把特色产业当成主业来加以推进,才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态势。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中部地区在结构调整中仍然守着一亩三分地种粮糊口,而不抓住机遇,转变主攻方向,奋起直追,超常规发展效益农业,那么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是一句空话。
  实施效益农业具有现实驱动力。首先,发展高效农作物的市场前景广阔,产业拉动力较强。其次,发展高效农作物内部动力强劲。由于市场前景看好,效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农户甚至城市下岗职工都已加入到发展高效农作物的行列中,加上工商资本、境外资本的注入,一股发展高效农作物的热潮已经形成。
  持之以恒做大做强效益农业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短期效益,这样才能调动农户和投资者的积极性,但做好基础工作、实现长期效益更为重要。因为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指望一下子就抱个金娃娃。只有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才能大见成效。
  克服短期行为。当前,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由于缺乏对农业结构调整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对当地农业资源心中无数,结果在结构调整中盲目跟风,毫无特色,造成新一轮农产品过剩。有的虽然找准了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却往往因为下任领导不感兴趣,半途而废,另起炉灶重新发展别的产业,既劳民伤财,又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发展效益农业,各地一定要克服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沿着认准的方向,一级带着一级干,一任接着一任抓,持之以恒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走出行政主导的误区。在中部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试图用行政主导的办法发展效益农业的情况并不鲜见,突出的表现就是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强迫命令。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关键在于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体现农民的自主经营地位,发挥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切忌强迫命令,包办代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不如教他们如何知道种什么、养什么;包销产品,不如告诉农民怎样才能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
  切忌放任自流。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民有限的经营能力,决定了政府不能从农业领域全部退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发展效益农业,需要政府给予广泛有力的引导、支持和服务。如做好产业规划,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畅通农村融资渠道,构建信息服务网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等,都需要政府切实转变职能,统一协调,从人、财、物诸方面创造良好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农业生产经营既不能搞包办代替,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要管到点子上,理到关键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