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秋来金菊香满苑——中国高校“985”工程建设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08
第10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秋来金菊香满苑
  ——中国高校“985”工程建设纪事
  本报记者 王淑军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推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以及一大批一流学科,简称“985”工程。
  而今,3年时间已过去,人们惊喜地看到,获得重点支持的各高校,以创一流的实际行动,向着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科建设被置于突出的地位
  1999年,“985”工程正式启动,北大和清华各获得国家3年共18个亿的支持,同时教育部和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陕西省、中国科学院、安徽省、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共同重点建设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使这些学校在正常经费之外又获得了力度较大的专项经费支持。随后,教育部与有关省市又陆续对一批具备基础和条件的高校也实行了重点共建。
  “985”工程实施过程中,学科建设被置于突出的地位。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途径,各校促进学科优势互补,增强学科的综合性。
  2000年4月,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成功合并,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使学科更加齐全,学科结构更为优化。在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北大共有81个学科入选,较原来增加52.8%,居全国之首。强强联合使北大尝到了学科整合的甜头。
  清华大学进一步发展工科优势,加速了理科和管理学科的发展,完善了人文、社科、艺术、医学等学科布局,力争在生命科学学科有所突破,已经形成了涵盖理、工、文、法、管理、艺术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布局。
  实现四校合并后的浙江大学,学科的综合性和整体作战优势明显增强。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后,强大的医学学科的加入,使复旦的学科门类更加齐全,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2001年底的全国高校重点学科评审中,复旦大学有40个学科入选,名列全国第三。
  各校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运行的主体是高素质的师资、一流的人才。以“985”工程为支撑,各校推出了快速凝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举措。
  从2001年起,清华大学先后聘请了美国工程院院士何毓琦、Salvendy、黄熙涛等一批著名学者出任“讲席教授”,Salvendy教授还成为该校新成立的工业工程系主任。南京大学“学科特区”建立后,美国著名研究机构研究员高翔教授卖掉了在美国的住房,到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落户。复旦大学专门设立人才引进专项经费,通过“成组引进”、“柔性流动”等模式,3年中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11人。西安交通大学通过政策推动,事业凝聚,在吸引留学回国人才方面开创了可喜局面。
  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形成一股冲刺一流的能动力量。北大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由于“985”工程的支持,引进了两位“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学科面貌焕然一新,2001年被新评为全国重点学科。著名分析化学家方肇伦院士加盟浙大后,组建了我国首家微分析系统研究所,联合清华、南大等9所院校,拿下“十五”期间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确立了浙大在微流控分析系统这一学科领域的前沿地位。
  9所高校在“985”工程支持下实施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大大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从1999年起,各校相继推出了自1952年以来力度和影响最大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淡化身份、强化岗位、调整结构、竞争择优、增量拉开的原则,实行岗位聘任制,设置年度岗位津贴,形成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改变了长期以来工资待遇“低而平”的状况。
  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应运而生
  纵观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研究型大学。“985”工程实施以来,由于学科的交叉整合和对优势学科的重点扶持,各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大大加强,一批具有标志性、突破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应运而生。
  北京大学3年中理科共承担国家各类重大课题248项,文科承担国家教育人文社科基金100项。有2项研究成果入选2001年全国基础研究成果十大新闻,3项成果列入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清华大学坚持将国家战略需求放在首位,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应用研究成果。目前被世界公认为安全性最好、发电效率最高的第四代先进型反应堆已于2000年建成并投入临界运行。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载人航天、微小卫星等技术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南京大学物理类学科的研究工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近年在《科学》等高水平刊物上论文数大幅增加。中国科大试行将两名优秀的年轻学术带头人主持的实验室合并,在化学、材料科学、理论物理学的交叉融合中,每年都取得国际一流的成果。上海交大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贺林主持的科研成果被列入2001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中国基础研究、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各校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积极组织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思想库”的作用。仅复旦大学2002年就获国家社科基金31项,是1999年的3倍。北京大学“劳动价值学说新探”、“股份制改造理论”、南京大学200部“中国思想家评传”工程等都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
  各校在“985”建设中,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多种形式促进产学研结合。以北大科技园、清华科技园为代表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为各校产学研结合和功能延伸提供了新平台。
  一流的生源有一流的培养
  一流的生源应当有一流的培养。3年来,各校都推出了一系列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举措,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北大设立学生创新研究基金,不少同学在本科阶段就崭露头角。清华在本科生中推广“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鼓励早日进入专业领域。中国科大自1999年实行大学生研究计划,有60多名本科生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论文。
  各校在稳定本科生培养的同时,3年来各校研究生所占比例大幅增加,目前北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为1∶0.83,清华为1∶0.8,复旦为1∶0.62。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也为学校科研壮大了力量。2001年清华大学发表SCI论文1399篇,其中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超过42%;北大每年发表SCI论文中作者有50%为在读学生。
  开放办学,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又一共同特点。目前,北大已与世界上49个国家的200多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与IBM等15个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研究中心。清华在与海外130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重点与10所一流大学开展合作,联合举办培训班、研修班,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等一批高校也纷纷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和行业服务、拓展国际交流渠道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当人们漫步在丹桂飘香、金菊累累的校园时,已感受到在“985”工程推动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良好势头,感受到“985”建设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深层变革,中国的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正向那无限风光的顶峰前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