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风口盛开友谊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09
第7版(国际)
专栏:中哈篇之一睦邻边关行

  风口盛开友谊花
  本报记者组
  当我们迎着似火的骄阳,抵达中哈边境新疆阿拉山口采访时,正赶上发生这样一件事情:20多位哈萨克斯坦旅客因为邻近的霍尔果斯口岸发洪水,不能过关,驱车几小时赶到这里,请求过关。因次日的国际列车票也已售罄,他们得再等3天才可能出关。有些人的签证即将期满,且吃住还要额外支出,大家心急如焚。我阿拉山口边检站政委于永强得知消息,一边通知值勤人员让旅客到联检大厅休息,一边迅速派员到哈方口岸与其检查站协商。双方谈定后,所有旅客的边检手续15分钟内全部办理完毕。我们立即提出现场采访旅客的要求,于政委抓起电话,工作人员回答:可惜晚了一步,全部旅客已乘我方交通工具出境。我们惊叹:效率真高!
  “阿拉”在当地的意思是“花”,但阿拉山口的自然条件却绝非如此诗情画意。抛开戈壁荒漠不说,这里的风之大、之恶就闻名遐迩。中哈边境的阿拉套山和巴尔鲁克山之间,天然形成一条宽20公里、长90公里的谷地大风口,一年中八级以上大风达168天,“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当地人的形象概括;每秒风速能达55米,狂风呼啸之时,不仅人难立足,而且还发生过闷罐火车车顶被掀掉的情景。可就是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却盛开着一朵朵友谊之花。
  在我们抵达的前三天,一名哈萨克斯坦司机入境到我口岸装运货物,由于风大,司机从车上摔下,腿部受伤,虽经中方人员精心治疗,但仍然上不了他那高高的货车驾驶舱,中方与哈国边检站经过会晤,对方另派司机将货车开回,我方派专车将受伤司机送出边境。
  2000年3月的一天,一名哈方客商匆匆办完边检手续驱车出境,我边检站检查员汪梅下班时蓦然发现一个装有手机、合同及各种票据的皮包,急忙赶到国门口,发现客商正因办不了入哈手续而犯愁。接过皮包,客商噙着泪水连声说道:“斯巴西巴(谢谢)!中国边防警察哈拉绍(好)!”
  1998年8月8日,一列国际货车着火,50余名中国边检站官兵奋不顾身,顽强地与烈火搏斗,抢运出价值32万元的货物。2000年5月5日,中国边检站官兵们再次顶着十级的狂风救险,激战两个小时,扑灭逼近货场的大火,挽回了100万元的经济损失……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平凡而感人。我们采访K895次列车边检的那天,出境的旅客272人,8名检查员只用了1个多小时就麻利地查完、发完全部证件,女警官栾慧荣向一名阿尔巴尼亚旅客发还护照时,对方热情地邀请她合影。在对方口岸德鲁日巴,哈方上尉若斯兰与我方检查员交谈甚欢,说上次的会晤很有成果。在货运列车监护现场,我们看到刚刚从哈方抵达的火车满载着木材、可利用的废钢铁,但是负责检查货物的战士不仅要冒着地表高达60摄氏度的酷暑,而且还可能受到货物中某些有害物质的侵袭。他们如何能战胜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政委于永强说:“三个形象”的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官兵们力求做到“在外国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中国人形象,在中国人面前树立良好的边防武警形象,在口岸群众面前树立良好的边检形象”。
  阿拉山口岸是中哈边境唯一的“公路铁路并举”的一类口岸,经过这座亚欧大陆桥要津的货物总量从1994年的43万吨节节攀升,去年突破500万吨,在全国仅次于满洲里。贡献如此之大,阿拉山口边检站官兵功不可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