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欲速则不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9-18
第2版()
专栏:

欲速则不达
严零
在粮食定产定购定销工作中,发生了匆匆忙忙地赶时间、赶任务的现象。有些同志为了要把“三定”工作快些做完,就忽略了这是一项需要充分地发动群众的重大政治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经济工作,想撇开群众和积极分子,只靠少数工作人员用一些“最简便”的办法来完成任务。结果呢?碰壁了。不是走了弯路,就是横生枝节。
在广东省云浮县,就一度出现了这样的局面。这个县是六月十二日开始进行“三定”工作的。当时,县委领导同志急躁图快,在全县扩大干部会上没有认真教育干部,只讲了讲大道理就单纯布置任务。很多乡干部回乡后,也就只是草率地把大道理讲一讲,很少针对群众的思想问题进行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这样干了十几天,工作没什么进展。但任务又必须完成。怎么办呢?就只好“以任务套产量”,“简简单单”地按照“完成任务”的需要把产量“定”了下来。这样做,群众当然不满意,工作立即陷于僵局。在第一批开展“三定”工作的六十六个乡中间,就有四分之三的乡是这个样子。中共云浮县委受到了上级党委的批评以后,改变了做法,工作很快就出现了不同的局面。从六月二十五日起,他们重新分区分片教育基层干部,打消了基层干部的顾虑,增强了基层干部的信心;然后,层层深入,发动群众,发扬民主,充分讨论。十几天后,这六十六个乡中,绝大部分都把“三定”做好了,群众很满意;只有少数仍未认真深入发动群众的乡,僵局仍未完全打开。
有些工作人员认为只有自己一户一户地“摸”才能把产量定准确。在陕西三原县东巷子工作的同志,没有向群众讲清政策,却分了工挨门上户查问产量。查问了一百多户,就用去了十天时间。这种做法使群众的顾虑更多了,产量更“摸”不清了。在这个县的枣阳乡工作的同志,采取了不同的做法:首先依靠乡村骨干分子,按当地情况调整了上级发下的参考指标,取得各村骨干分子的同意以后,再由这些骨干分子分工同群众协商,把群众意见集中起来作了研究、调整,再召开大会讨论通过。在工作过程中,向骨干分子和广大农民讲清了正确评产的重大意义,确定产量时尽量利用农业生产合作社核实的产量作比较,只用了四天时间就评实了产量。
浙江嘉善县惠民乡的八个村,有七个村在进行“三定”工作时充分发动了群众,群众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了,接受定产和留粮标准很顺利,争取超额增产的劲头很大;只有丽字村,没有认真发动群众,群众普遍少报产量、多报用量。后来重新补了课,才做好了“三定”工作。可是,时间因此多用了一倍——延长了十二天。
用不正确的办法追求“快”,就只能使事情做得更慢;用不正确的办法追求“简便”,就只能使事情更麻烦。教训已经够多,不要再重复它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