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加快后勤服务保障社会化的步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7
第7版(理论)
专栏:

  加快后勤服务保障社会化的步伐
  赵庆云 余用哲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快后勤服务保障社会化的步伐,实现后勤服务保障产业化、服务保障产品商品化和服务保障经营管理企业化。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是后勤建设和服务保障模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后勤体制、服务保障机制和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目标是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保障有力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机制。
  加快后勤服务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后勤工作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明显成效。如社会供求状况,已从过去的普遍供不应求,变成了供大于求;经济运行环境,已从过去单一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在这种形势下,后勤工作只有遵循市场规律,适应市场需要,改革运行机制和方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二是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的成就为实现后勤服务保障社会化提供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尤其是以商贸餐饮、市政建设、社区服务、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为社会的消费、分配、交换开拓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为后勤服务保障社会化提供了基础和保证。
  三是后勤服务的内容和要求发生了变化。后勤服务领域从国内扩大到国外,空间更加广阔了;后勤服务手段和方法正由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作业为主向高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智能化和计算机网络化转变,科技含量大大提高;后勤服务方式由家家户户办后勤的封闭型向面向市场的开放型转变,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后勤服务机制由系统、部门、行业后勤服务向联合服务转变,产权结构发生了变化;后勤服务产业规模由分散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机制向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转变,经营管理更为科学。
  四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后勤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方面,国外后勤服务产品和企业将进入中国市场,从而对我国后勤服务产业形成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另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又为中国后勤服务产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走向国际市场,开拓新的后勤服务领域,与国外后勤企业进行合作与平等竞争提供了新的机遇。
  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我们加快和深化后勤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后勤社会化保障体制。
  进一步加大后勤服务保障社会化改革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后勤战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后勤管理制度上,正在实现由计划型向市场型的转变;在管理方法上,逐步实现由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的转变;在服务机制上,逐步实现由事业型、福利型向企业型、经营型的转变。但目前后勤社会化改革还存在发展不平衡,步子迈得不快,后勤社会化的法规制度不完善,后勤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进程。
  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现后勤服务保障机制和职能的根本转变,推进行业和区域性服务保障联合,改变家家户户办后勤的局面,建立和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后勤服务保障机制。“十五”期间,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市场需求,完成后勤资产重组,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服务保障,形成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保障有力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保障机制。
  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是后勤建设和服务保障模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后勤体制、服务保障机制和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对后勤进行彻底改革。要坚决克服本位主义,增强全局意识,引导干部职工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自觉做到讲政治,顾大局,作贡献,积极支持和参与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
  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统一筹划、整体设计,同机关改革相协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衔接,和国家政策调整相结合。根据国情,充分考虑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和差异、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干部职工的承受能力,在改革范围、实现形式、运作机制上,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当前改革与长远发展、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专业分工与行业协作等关系,做到成熟一项,改革一项,平稳过渡,保持社会稳定。
  机关、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后勤机构从主体分离之后,应以优良资产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规律为杠杆,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将后勤服务保障机构逐步联合起来,走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如服务保障在内容上,可以实行整体联合,也可实行单一服务保障项目的联合;在空间上,可以打破部门、行业和系统的界线,组成地区性的综合或专业服务保障中心;在方式上,可根据市场发育程度,组建集团公司、租赁公司、股份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等。
  实行后勤服务保障社会化,既需要国家的财政扶持和政策支持,更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后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干部聘用制和工人合同制,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实行岗位管理责任制,以及相应的选聘、奖惩制度,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岗聘用,竞争上岗。建立公开招聘、解聘和辞聘制度,畅通人员进出渠道,增强用人制度的灵活性。建立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多种分配形式和方法,使收入与贡献、绩效挂钩。
  后勤社会化改革要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社区力量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各级政府要把加强社区服务保障力量建设,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保障事业的发展列入政府工作目标,纳入当地社会与经济改革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并统筹考虑社区机关后勤服务保障的需求。从现在起,凡是社区能承担、单位和职工能承受的服务保障项目,都应积极交由社区去办。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后勤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后勤服务保障社会化的改革过程,实际上是后勤服务保障产业化、服务保障产品商品化和服务保障经营管理企业化的过程,是解放和发展后勤服务保障生产力的过程。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挑战,不改革没有前途,不发展就难以生存。因此,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后勤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
  后勤产业的发展要以结构优化升级为战略目标,调整后勤产业结构,实现后勤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后勤产业的质量与效益。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善于利用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找准市场定位和切入市场的突破口,发展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后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其次,在后勤服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后勤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重组后勤资源,提高后勤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益。对已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和产品,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支持其发展,培育一批能跻身国际市场的后勤集团企业和跨国公司,增强后勤企业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推进后勤产业投资主体和资本多元化,使后勤产业形成发展和创新的内在机制,以发展带动调整,以产业升级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根据我国后勤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的情况,加快后勤企业技术进步,以后勤技术开发和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为重点,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后勤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和后勤技术开发机制,使后勤企业真正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后勤传统产业,使后勤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建立在比较高的起点上,提高后勤产品的竞争力。加快后勤企业科研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后勤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逐步实现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生产经营一体化。加强后勤科技人才培养,建立后勤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后勤科技人员的创造潜能和积极性。
  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充满希望,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发展服务业的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扎扎实实地抓好后勤改革,加快后勤社会化步伐,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