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开放中国的文化象征——第四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7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开放中国的文化象征
——第四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
任克雷
  将“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办成一个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展,一直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我们知道,这个目标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展览来达到,但由于有了中国和法国主办机构、策划人之间的国际合作,有了两国最优秀的当代艺术家的参加,我们乐观地看到,第四届展览又向这个目标迈进了有力的一步。
  中法双方策划人共同为这次展览拟定的主题:“被移植的现场”,富有想象力地概括了这次展览的学术取向。的确,文化间的交流、移植和互动不仅已经成为人类当代生活的一个新现实,而且无可避免地成为人类当代文化和艺术的一个最富活力的课题。这种交流和移植的目的不在于消除文化和艺术间的差异,而在于使这种差异本身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一种共同资源和动力。
  当代艺术是当代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开放的中国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当代艺术。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用自己独特的、富有创造性的作品获得了愈来愈多的国际声誉和愈来愈重要的国际地位。如何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更多的国内展示空间和机会是中国当代美术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多年来,何香凝美术馆为这个职责付出了自己应尽的努力。第四届深圳雕塑艺术展所实现的国际合作模式表明,对我们而言,这种职责还包括更广泛和深入地加强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当代艺术的合作交流和共处,使中国当代艺术真正成为开放中国的一种文化象征。(作者为何香凝美术馆馆长)
第四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在坚持前三届展览的国际性外,强调了观赏者的参与性,所以,这些雕塑新作成了深圳人全家合影的背景、成了孩子们的玩偶。艺术作品固有的“不可触摸”性的取消、亲和力的增强,应该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尝试。
  ——编者(附图片)左上:再搅拌——行走的人(雕塑)隋建国左中:遗忘的假山(雕塑)施慧左下:风景中的风景(雕塑)安娜和巴特克·普瓦赫下图:韦尔斯幼熊(雕塑)埃里克·迪特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