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道德立村新风来——余姚市沿山村村民道德建设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05
第2版(要闻)
专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

  道德立村新风来
——余姚市沿山村村民道德建设见闻
本报记者何伟
  浙江省余姚市沿山村的党支部书记外出学习去了,憨实的村主任接待慕名来访的记者。他不善言谈,愿意陪我们到村里转一转、看一看。
  村口的“道德广场”是沿山村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村民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物证。去年初,余姚市委把沿山村作为实施《纲要》的试点村后,村里筹资20多万元兴建了公园式的道德实践基地。举目望去,广场水清花红林绿。亭台碑桥,名人雕像,衬托出江南水乡古典与自然相谐的诗情画意。“道德林”则是村民道德实践的展厅。这里有儿女为老人祝寿的长寿树,有新婚夫妇栽的同心树,有入伍新兵栽的报国树……
村委会两层小楼旁的“道德夜校”,是一个可容纳近百人的村民教育阵地。夜幕落下,村里人常聚到这里,参加各种讲座或讨论会。同是学《纲要》,对不同的学员各有侧重,因材施教:对党员干部,人手一册《纲要》,采用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村民代表,重点进行以德治村教育;对老年人,采用外出参观、观看展览等形式,重点进行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的教育;对家庭主妇,采用自述和集中讨论,交流长幼亲情教育;对青年人,结合共青团活动,开展个人修养教育;对中小学生,重点进行礼仪教育。
  在沿山村,“道德窗”里每月评议村里发生的各类事件,表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道德亭”里则矗立着本地古代名医的塑像石碑,弘扬助人为乐的美德;长达50米的“道德墙”上有着自编的道德教育三字经,朗朗上口,妇孺皆知。
  村民道德素质的培养,最先化作营造和谐优美居住环境的动力:露天粪池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11座公厕。村里还发放690多个卫生桶,配备3辆环卫车保洁。在干道两旁和房前屋后的粪坑草堆,村民出义务工种了近万棵桂花、香樟、杜鹃等。如今,全村基本实现“村内无粪缸、路面无垃圾、水面无杂草”,成为一个“村在林中,屋在树中,人在画中”的生态村庄。
  经营苗木的村民魏忠奋,生意场上春风得意,他吐露的秘诀是讲求诚信。去年,他承揽了高速公路绿化项目,栽种4000棵香樟树,价值50多万元。不料次年80%的树没活,他埋头苦干,今年硬是一棵棵补活,并主动承诺保活3年,项目方深表满意。最近他们谢绝其他客户,交给老魏更大的项目作为回报。苗木业同行羡慕地说:“讲诚信能生财啊。”
  用诚信开拓市场只是沿山村村民道德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承诺丧事简办的19位老人,节省的近10万元全部投入到新产业;今年全村近200户村民进军苗木花卉业,新增苗木基地500多亩。
  去年开始在沿山村搞试点的余姚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说,从经济实力、文化水平上看,沿山村在当地不是冒尖的村,迷信活动、不赡养老人、婆媳对簿公堂、村容脏乱差一度在沿山村也时有发生,但实践《纲要》短短一年多来,这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