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老来痴心注莎翁——《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辞典》编撰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12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老来痴心注莎翁
  ——《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辞典》编撰小记
  刘炳善
  当我在大学外文系念书的时候,一旦粗通英文,就想读原文作品;而一旦尝到阅读英文原作的甜头(那和读译本的味道是大不相同的),又想进而攻读莎士比亚的原文剧本。
  后来我渐渐明白:莎士比亚和我们隔着差不多四个世纪,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我国明朝的嘉靖到万历年间。他所使用的是一种“早期近代英语”。就英语发展史而言,当时近代英语的规模虽已大备,但词形、词义、用法尚未固定,词汇中还包含不少中世纪英语的成分,甚至还残留着古英语的孑遗。此外,由于戏剧演出的特点,为了使得观众雅俗共赏,莎剧语言中还采用了大量的伊丽莎白时代的俗词俚语,其中融会了许多当时特殊的风俗、人情、习尚、典章、制度、器物等。这种情况,非常类似我国元曲的用语,其中既有从古继承下来的文言古词,又有反映当时特殊风俗人情的“大白话”——这种文白杂糅的舞台用语,在当时的观众是一听就懂、心领神会的,过了几百年,语言随着生活大变,就构成后世阅读中的特殊困难。
  记得诗人徐迟说过:要读懂莎士比亚,光靠白话文本和普通字典是不行的,必须有好的版本和专门的工具书。有鉴于此,倘能编出一部莎士比亚词典,对于莎氏全集中的难字一一予以注释,并举出莎剧原文作为例句,英汉双解,加以说明,则我国学者、学生得此一书之助,当可扫除攻读莎氏原作中的“拦路虎”,能够直接看懂和理解原文,欣赏莎士比亚原作的渊博内容和无限妙趣。
  1989年冬,我开始编写莎剧词语卡片。八年来,我全部身心都扑在这项工作当中了,无所谓“双休周末”,也无所谓节庆假日,每天工作,一心一意,念兹在兹,共写出莎剧词语卡片四万一千二百张;其内容除广泛收入莎翁一般常用词汇外,还包括他的早期喜剧和悲剧、六大喜剧、四大悲剧及八部历史剧的全部难句。现在,经过一步步的编排合成,把它们紧紧地装进二十四只方便面纸箱,连同前言、附录,一并付印成书。八年马拉松式的苦工,终于告一段落。可以抚摩一下被漫长的重负压得酸痛的肩背,歇一口气了。
  我道不孤。辞书编纂过程中,不仅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指教和帮助,让我特别感动的是,英国当代著名版画家格雷厄姆·克拉克先生特为本书绘制封面上的莎翁肖像,我国著名书画家黄苗子先生为词典题写书名。两位艺术家为这部书增添了中西合璧的艺术光彩。
  (《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辞典》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