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挑战人生从头再来——辽宁下岗职工再创业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13
第6版(社会经纬)
专栏:走出一片新天地

  挑战人生从头再来
——辽宁下岗职工再创业二三事
本报记者潘跃
  9月下旬,记者踏上辽宁大地,所见所闻,被辽宁省总工会及各级工会组织细致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所感动,被辽宁下岗职工挑战人生、从头再来的魄力和精神所感动。
  四兄弟荒山创业
  本溪市南芬区红山岭乡黄柏峪村东沟,是一个远离市区15公里的两山夹一沟的荒山,山上到处是灌木丛。姚家四兄弟就住在这里的简易小平房里。
  1994年,在本溪市向阳煤矿当销售员的大哥姚兰洲下岗。没几年,其余3个弟弟也相继下岗,一时生活没了着落。姚兰洲想起了弟弟当年曾插队的红山岭乡黄柏峪村,姚兰洲卖掉自己的楼房,哥四个东借西凑,以16万元,租期50年,在村东沟包了一条约4公里、3200多亩(可开发2000亩)的荒沟,发展种植、养殖业。
  万事开头难。1998年,哥四个上山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肩扛、撬棍撬、锹挖镐刨,硬是修了一条能过汽车的山道。再往上去不能修跑车的路,就修了一条能走人的小路。哥四个用塑料布搭了一个仅有2平方米的简易工棚。几年来,他们种植速生杨、梨树等1万棵,刺槐3万棵,开垦耕地几十亩,种植人参20多亩,还种了大豆、玉米和小块蔬菜。
  谈起今后的打算,老二姚兰发介绍说:“我们哥四个承包的荒山,现在就是有人出200万元也不卖。10年后,小树长成材,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啊!现在生活不用愁了,活得踏实。同时,我们一家十几口人,还可以腾出十几个岗位,安排其他下岗职工再就业,也算是为国家分愁吧!等几年,有了实力,我们还想筹建度假村呢。”
  众姐妹编织人生
  站在“沈阳市第六毛纺织厂下岗职工针织部”柜台边,一位50多岁的大姐不慌不忙地向顾客介绍着,从线的质量、颜色,到成衣的款式、价格,说得顾客不住点头。大姐叫王翠凤,现任沈阳市新凤编织工艺中心经理,1995年从沈阳市第六毛纺织厂下岗。
  王翠凤工作肯干,还兼厂工会干部。刚下岗时,她卖过雪糕、爆过玉米花。她给自己吃宽心丸,只要放下架子,肯于吃苦,就一定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沃土。不久,在同一单位的丈夫也下岗了,两人一协商,开个针织部吧。不懂,王翠凤就去请教老师,购买图书,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慢慢地生意红火起来,年收入1万多元。一天,王翠凤所在地街道工会主席找来,谈起培训安置下岗职工的想法。王翠凤高兴极了,她把编织机器搬运到培训基地,又是出钱买毛线和编织书,又请老师讲课,还手把手教下岗女工编织毛衣。就这样先后义务培训下岗女工80多人,她们中80%的人都干起了毛衣编织。王翠凤告诉记者,如今六毛下岗职工针织部发展到拥有各种编织机20多台,她们还要把产品打到全国去。
  展优势照顾老人
  快人快语的隋革,今年31岁,曾是本溪市三医院一名护士。不甘平庸的她主动离岗,为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1999年成立塔西社区馨风托老康复中心。她告诉记者,自创业至今,先后安置30多名40岁以上的下岗女工。托老中心主要以收住身患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为主,这些下岗女职工经过专业培训,不怕艰辛、苦累,更有耐心、爱心,和她一起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
  隋革的托老所先后收托老人近百人次,无儿无女者、军烈属、残疾人达20人次。不仅为老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为老人的家属分担了照顾老人的难事,从而更有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近年来,辽宁省总工会不断加大再就业工作力度,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实施再就业工程,目前,全省工会建立培训基地437个,累计培训下岗职工64万多人,建立安置基地710个,工会职业介绍所318个,工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安置下岗职工48万多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