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占全国总面积71%的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然而,一份最新的权威调查报告,却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西部:生态环境仍在恶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7
第6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环境扫描

  占全国总面积71%的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中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然而,一份最新的权威调查报告,却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西部:生态环境仍在恶化
  本报记者 赵永新
  生态要素全面告急
  为了摸清对西部地区的“生态家底”,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决策依据,从2000年3月开始,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中科院、国家测绘局、青海等12省、区及有关科研部门,利用遥感解译和现有数据收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时一年半,完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表明,近年来西部生态结构趋于单一,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生态形势严峻——
水土流失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截至1999年,西部地区(不包括西藏)水土流失面积为10436.9万公顷,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国土面积的一半,局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还在增加。
  土地沙化依然严重。截至1999年,西部地区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6255.6万公顷(内蒙古、甘肃、青海等七省、区统计数据),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沙化耕地和沙化草地的面积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变化趋势,森林类型比例向不合理化方向演化,导致森林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减弱,病虫害加剧。近10多年来,西部地区(不含西藏、云南、重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增幅分别达到8.27%和12.75%,但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和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降幅分别达18.96%和25.14%;经济林面积增加了62.96%,而天然林、防护林面积分别下降了14.49%和51.07%。
  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质量下降,鼠害严重,草地质量不断下降。截至1999年,西部地区退化草地和草地鼠害面积分别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9.5%和47.1%。
  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西部地区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出现水质性短缺现象。天然湿地萎缩,自然调控能力降低。
  石漠化问题突出。截至1999年,西南地区五省(区、市)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729.5万公顷,占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5.3%。
  生态环境破坏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经济损失难以估算。参与调查的崔书红博士介绍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呈减少趋势的沙尘暴,90年代初开始回升;西部地区90年代旱灾和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分别比80年代增长了7.5%和49%。根据有可比资料的广西、四川等9省、区计算表明,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494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3%。
  人为破坏害莫大焉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西部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全球气候变暖固然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西部地区生态退化的速度和程度,但人为因素的作用是造成西部地区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国家环保总局自然司司长杨朝飞指出,“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并在西部大开发中引以为戒,尽量避免先破坏、后治理。”
  毁林毁草开荒严重。1986年到1999年,西部地区因开垦草地、林地或果园而增加的耕地面积分别占新增耕地面积的69.5%和22.4%。与此同时,每年各地又有大量的耕地因产量低、成本高等原因而弃耕,加剧了土地的水蚀、风蚀。
  盲目上马水利工程,引起水资源时空分布改变、泥沙淤积、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如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为了发展农业,大量建塘筑坝蓄水、开挖沟渠灌溉,导致下游地区的额济纳河断流,西居延海完全消失。
  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截至1999年,西部地区(不含贵州、西藏)因矿产资源开发破坏的土地面积累计达181万公顷。据有可比资料的青海、陕西、宁夏和内蒙古统计,1999年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土地破坏面积比1986年增加了1.2倍。此外,采金、采油等也使一些地方的地面水和地下水遭受污染和破坏。
  一些专家痛心地指出,正是由于大量的人为破坏,使得治理速度赶不上恶化速度,生态建设效果被大大抵消,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难以扭转。
  预防为主科学建设
  如果西部地区的生态破坏得不到有效遏制,随着经济开发强度的增加,生态退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持续削弱,国家整体生态安全也将受到更为严重的威胁。
  专家们指出,破坏容易治理难,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应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指导思想,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以发展经济为中心,重点解决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不足导致的粗放型经济发展和掠夺式的资源开发所导致的生态破坏;
以调整人的经济行为为主,以生态工程措施为辅,重点解决草原开荒、超载放牧、天然林砍伐、围垦湿地、乱采滥挖、大水漫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为生态破坏问题;
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建设为辅,对重点生态破坏地区实行封育、围栏、退耕还草还林还水等措施,积极发展农村能源,对现有的天然林地、草场、湿地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
  “无论是保护还是建设,都要切实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采取科学的措施,力求事半功倍,而不是相反。”杨朝飞司长特别强调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