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一个人和二十万人的健康——记新疆医科大学教授王国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7
第6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杏林名家

  一个人和二十万人的健康
——记新疆医科大学教授王国荃
本报记者 李忱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国荃教授脸膛黝黑,皮肤粗糙,只有儒雅的举止透露出学者的风度。他虽然68岁了,却总是风尘仆仆,来去匆匆,精力像小伙子一样充沛。今年1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专门给新疆医科大学校长发函,感谢王国荃等“氟砷防治组”的专家。信中说,“20年来,他一直组织专家为彻底消灭奎屯垦区地方性氟、砷中毒而奋斗不息……目前,垦区20多万居民已经摆脱了氟砷中毒病魔多年来的严重困扰,人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1958年,王国荃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放弃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从上海医学院来到新疆医科大学,开始了扎根边疆的人生之路。40多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其中20多年里,他和一座城市20多万人的生命健康紧紧连在了一起。
  20世纪80年代初,奎屯市兵团农七师垦区流行一种怪病:许多人的胸、腹部皮肤上长出黑白相间的斑点,老乡们称它为“花肚子”;四肢长出很多鸡眼状、菜花样的疙瘩,密密麻麻,令人生畏。时间长了,病人容易发生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病变。很快,这种怪病就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87个生产连队中蔓延,20万人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由于不能确诊,一时间人人恐慌,许多居民远走他乡,有的生产连队甚至打算搬迁。
  王国荃组织14个学科的专家深入病区,检测一渠一井,查看病情病变。经过多方努力,怪病的病因找到了:病区居民不仅因为饮用含氟量高的井水而发生氟中毒,还由于水中含有过量的砷而导致砷中毒。就这样,王国荃发现和系统揭示了我国大陆第一起大面积地方性砷中毒。
  王国荃开始了攻克砷中毒的艰难跋涉和探索。以他为核心的专家组结合当地实际,实施防病改水加治疗的措施,形成了一整套对患者、易感人群、普通人群采取多元化干预的系统防治工程。
  80年代初的奎屯垦区条件相当艰苦。在病区查病源、观症状,王国荃和当地群众同吃同住,一起下地干活。有时就住在“地窨子”里,吃的是群众自制的咸菜和挂面。
  课题组在病区对人群做染色体畸变的检查,需用恒温箱培养血细胞。一天晚上,突然停电。为了保住“培养基”,温度必须在37摄氏度左右。王国荃和同事们就将“培养的器皿”用胶布紧紧贴在腹部、胸口窝保温。
  王国荃和他的同事们一方面呼吁政府实施改水工程,一方面走家串户,教乡亲们使用明矾混凝沉淀的方法,消除水中的高砷和高氟。专家们的防病改水建议得到了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兵团的大力支持。1985年,投资1700万元的第一期防病改水工程在奎屯垦区完成,70%以上的病区居民饮用上了合乎卫生标准的自来水。1999年,投资800万元的第二期防病改水工程完成,所有病区居民都用上了合乎卫生标准的水。
  经王国荃和其他专家追踪考察,奎屯病区81%的患者痊愈或病情好转。2000年4月,他率队到原病区考察,当地老乡握着他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已经改水15年了,病都好了,你们还年年来看我们!”
  王国荃从未离开过教学第一线,目前已培养20名博士生、23名硕士生。他主持完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项,发表论文161篇,在氟、砷中毒研究与防治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其中《新疆地方性氟、砷及其联合中毒的研究》等13项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由于贡献突出,他先后获得“全国边远地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全国环境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