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国门卫士文明窗口(图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16
第7版(国际·体育)
专栏:睦邻边关行

国门卫士文明窗口
本报记者组
说起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交界的霍尔果斯口岸,了解中国边关情况的人都知道,它是中国边境口岸的一面旗帜。1990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时,在霍尔果斯边检站亲笔题词:“当好国门卫士建设文明窗口”。
霍尔果斯地处新疆伊犁河北部的伊犁盆地,早在1881年即已通关,后来曾长时间关闭。1983年11月,口岸恢复开放。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昔日荒凉沉寂的小村落,一跃而为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游人如织的重埠,现已成为我国西部边陲最大的陆路口岸。去年出入境13万余人次,车辆3万多次。今年8月19日,我们抵达这里进行采访,看到中哈边境界碑、界河边参观的人数大约千人以上。过往人流络绎不绝,各式货车排起长龙,一派繁忙景象。
国门打开,为发展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也难免泥沙俱下,走私、偷渡等罪犯也瞄准了此地。因此,维护边境稳定、保障边贸繁荣,成为这个出入境人员最多的口岸的首要任务。
1994年,边检站一次查获走私香烟500箱,价值200万元;1998年,查获一起特大偷运军火入境案,有力地打击了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嚣张气焰。几年前,还抓获一名企图混入境内的重大特嫌人员。检查人员长期潜心研究,练就了火眼金睛的过硬本领。霍尔果斯边检站政委李建江不无自豪地说,全站官兵依法行使国家赋予的检查权、监护权和管理权,对维护边境正常商贸、旅游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个边检站也因此被人们誉为“西北国门第一哨”。
“净化文明窗口,争做文明使者”是边检人员每天践行的事情。在记者了解的众多事迹中,两件事情给我们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一是1999年5月8日,爱沙尼亚旅客拉乌什·皮特从霍尔果斯出境时,口岸因故关闭3天,眼看返程机票就要延误,且已身无分文,饥肠辘辘。副站长孙全明得知情况,马上安排他就餐,赠送了100元人民币,并为他支付了3天的住宿费。拉乌什·皮特出境时,紧紧拉住孙全明的手说:我从中国边防军的身上感到了中华民族的可敬!同年5月3日,76岁的荷兰人哥哈德·昂纳与其他15人驾着8辆车周游列国,从霍尔果斯进入我境的当晚,昂纳突然大口大口吐血,生命垂危。边检站站长王华明等人获悉,立即将昂纳送往90公里以外的伊宁市友谊医院抢救,终使他脱离生命危险。
中哈两国边检机关也保持着良好的工作关系。去年,霍尔果斯边检站与哈方潘菲洛夫边防总队和哈方霍尔果斯边检站会谈、会晤40次,有效地解决了一系列边境事务。我们采访的那两天,正值对方修复因洪水冲垮的道路而闭关,我边检站经与对方协商后恢复通关。一批批堵在中方口岸的人员和车辆通过,哈方也特地延长工作时间一到两个小时,双方配合默契。
经过陪同我们的新疆武警边防总队陈立军干事的联系,我们还顺访了霍尔果斯海关,亲眼目睹了中方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货物检查的工作效率。在那里,一套由清华大学研制的H986大型系统通过电脑扫描,只需几分钟即可对一辆大型货车进行全方位检查,既方便又准确。
压题照片为中国霍尔果斯边检站警官在汽车上向旅客发还护照。
仇占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