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盛世修史资政育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编修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17
第2版(要闻)
专栏:

  盛世修史资政育人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编修纪实
  时进
  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一部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近74万字的著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是一部叙述和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力作,是党史工作者向党的十六大献上的一份厚礼。
  一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是对199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进行全面修订、增编的成果。原上卷总体上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党史研究水平和史料掌握状况,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我们党的历史有了许多新的重要论述,大量新的档案资料得到发掘和整理,党史界对很多党史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这些都需要一部与时俱进的新的党史著作来反映。
  中央党史研究室对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高度重视。编修工作启动伊始,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务委员会就明确指出,编修工作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精神。要在原上卷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描述的更加生动,概括的更加准确,反映的更加深刻。
  2000年春天,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又将我们党的“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归结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样,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更加全面地回顾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高度,更加深入地研究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规律,无疑应成为编修工作总的指导思想。
  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参加编修工作的同志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编修工作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室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全体编修人员努力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意识,高度重视修订稿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衔接和贯通,这使编修工作整体性地迈上了新台阶。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充分反映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各族人民群众为争取自身解放而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充分反映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历史;充分反映党的组织发展壮大、党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全书的理论性、科学性有了很大提高,历史内涵也更加丰富而深刻。
  二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是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成果。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每一次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都有力地推动了党史研究的深化,都成为党史研究中形成新认识、获得新判断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站在对八十年历史经验新总结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将原上卷以辛亥革命开篇,向前延伸至1840年鸦片战争,增加了“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节,对19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以及这个进程中各阶级、阶层的反抗斗争作了概要叙述,阐明了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法真正担当起改造中国社会历史重任的原因,揭示了领导反帝反封建革命的使命历史地落到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身上的根本所在。运用这种大跨度的历史视角来观察问题,通过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来阐发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说明党的成立的确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样,问题的本质就揭示的更加清楚,内容也更加充实。正是站在对八十年历史经验新总结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深刻说明党成立的阶级基础,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社会力量的工人阶级;党成立的思想条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迅速传播;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分子所组成的政党,“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新的表述,在更高的认识层次上运用史料,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揭示的更加完整,更加符合历史的本然。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是努力反映党史内涵、揭示党的历史本质和主流的成果。历史现象是复杂的,要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必须善于抓住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流。我们党进行民主革命二十八年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一部领导人民群众奋斗求解放的历史,是一部体现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反映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着力增补了党在创立之初领导开展的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的情况;比较详细地叙述了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改组国民党、东征和北伐、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反击国民党右派、发动工农运动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革命运动等内容;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单独列目,对苏区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作了充分的描述;充实了党发动和指导全民抗战的内容;突出强调了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的第二条战线的历史功绩。这些内容的增补和修订,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更加充分地展现了出来。第一卷在八七会议后增写了中央关于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方针和毛泽东关于工农民主政权的思想;对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符合实际的修订,增加了毛泽东坚持和弘扬马列主义学风的论述。这些增补使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更加完整。全书各编还将党的建设内容单独列出节或目,加写了党在各方面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容,并对各个不同时期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作了适当总结。这个内容上的增补,将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更加清晰地勾画出来。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是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成果。历史是一部凝固的画卷。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和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历史的评判、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会突破原来的框框,产生新的认识。因此,研究和编写党史著作,既要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地反映历史发展过程,又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吸收新的科学的研究成果,反映人们新的科学的认识水平。《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更加全面的概括,充实了对党的七大和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的内容,专门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历史地位。第一卷还将原上卷第五篇的最后一节“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单列出来,作为全书的结束语,从总结二十八年民主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角度,增补了论述党的先进性的内容,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作了进一步的展开论述,使对民主革命胜利经验的总结更加充实。第一卷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还体现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把握上,反映在对党的历史上一些重要领导人所犯错误的评价问题上。对这些难点和热点问题,第一卷都根据历史的本然,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史,是一部气壮山河、波澜壮阔的历史。编修好这部历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样一项工作,自然不是少数人关起门来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集中集体的智慧。为此,中央党史研究室在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时,采取了“开门修史”的方针。
  第一卷编修工作启动后,参加这项工作的同志在室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展开了一系列调研工作。
  首先,对原上卷出版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状况和动态进行了调研,对新发表的党史研究成果尤其是新的观点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写出20余万字的研究综述。
  其次,整理了原上卷出版后各方面读者来信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向地方党史部门和全国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发出近百封征询意见的信函。在北京、广东、河北等地多次召开座谈会,邀请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0多个单位和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共150多人发表编修意见,收集建议1000余条。
  编修历史离不开对历史事件发生地进行实地考察,而对一些历史疑难问题的突破,则更需要发掘有准确记录的原始档案。参加第一卷编修工作的同志先后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和衙前、江西安源和井冈山、陕西延安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中央党史研究室还与俄罗斯有关方面通力合作,翻译出版了“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共12本。这套资料丛书收集了一批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原始档案。扎实深入的资料收集工作,为第一卷的编修奠定了比较好的史料基础。
  在大量掌握史料的基础上,中央党史研究室还组织参加编修工作的同志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多次召开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对党史上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为编修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组织编修队伍方面,中央党史研究室在坚持以室内专家为主的同时,还邀请外单位一些著名专家直接参加编修工作。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共分为五个阶段,第一卷的编修也分为五编。为了把每一编写好,中央党史研究室分别成立了由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年富力强的中年同志和思想活跃的青年学者组成的编修小组。这种内外结合、老中青结合的人员结构,不仅保证了编修质量,而且培养和锻炼了年轻同志。
  编修历史,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需要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为了把《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编修成一部经得起检验的精品力作,中央党史研究室从领导到每一位参加编写人员,都抱着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勤勉地工作。无论是一处引文,还是一个人名;无论是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还是一条史料的出处,乃至一个标点符号、一个词语的表达……只要发现不妥当、不准确的地方,就反复核查比对,再三推敲斟酌。比如,原上卷引用的1919年6月11日由陈独秀等人起草和散发的《北京市民宣言》中有一句话是:“我等学生商人劳工人等,唯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改造”。参加编修的同志通过征求专家的意见,又进行考订,发现这句话漏掉了一个“军”字,应为“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在编修时对此予以更正。又如,关于出席七大代表的人数问题,参加编修的同志感到过去的人数统计不够准确,他们便对七大代表逐个进行考证,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个准确的数字。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凝聚了无数党史工作者的智慧,也凝结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这样一部著作的出版,将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教学研究人员学习和研究中共党史的需要,对于深入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功能,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