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美好的事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19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美好的事业
  国灿
  浙江中部的越国故都诸暨,历史悠久,山清水秀,文化昌盛。西施故迹、陶朱山、浣沙江……源远流长的浦阳江,不知流淌过多少世事沧桑。
  当我们有机会走进诸暨,听到的不仅仅是深深沉积在这片古老大地上的那些惊心动魄或不动声色的故事,我们更听到了今天那令人激动的拼搏、奉献的故事,看到了陶朱山下、浣纱江畔那冉冉升起的明星,闪耀着青春的火花。
  一
  今天,洁净、健康的生活环境成了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许多人为的因素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被污染、遭破坏,我们的地球母亲正日益受着煎熬……新的明天,呼唤新兴的环保产业的崛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浙江菲达机电集团恰逢其时。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来临,环保治理问题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当时的厂领导紧紧抓住了机遇,派出去考察,请进来讲学,组织科技攻关小组,攻克了制造电除尘器的关键设备阳极板轧机和阴极线轧机的难题;1980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援建的诸暨电除尘器研究所;1988年引进的控制技术,通过国际招标赢得了宁波北仑电厂2号600MW机组配套产品的研制,体现了菲达电除尘器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994年我国第一套垃圾焚烧、流化床锅炉电除尘器在菲达开发成功;1996年至今,已成功地对美、日、比利时等国家的十多套300MW以上电除尘器机组进行了改造,总体性能指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际水平。
  2000年7月,正值夏季,天空中没有一丝风,高温,连续的高温,地表温度高达五十多摄氏度,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时,三台电除尘器整机正进入紧张的安装阶段。这三台电除尘器是菲达集团凭着雄厚的实力和一流的制造技术,与世界著名的阿尔斯通公司签订的整机出口合同,电除尘器技术要求高,为了在约定期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部级劳模程晓伟和厂里的安装人员在外方代表的严密监理下,凭着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了高温、劳累、伤病和超强度工作量所带来的不利因素,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奋战四个多月,终于完成了任务,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连外方代表见了也表示折服。在码头紧张安装的几个月中,集团党政领导多次到现场慰问大家和指导工作,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也为此辛勤奔波,充分展示了菲达集团优秀的团队精神,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的赞歌。
  2001年10月11日晨,在黄浦江畔上海龙吴码头上演了壮观的一幕:晴空万里,碧波滔天,只见一百多米高的吊机轻舒吊臂,把有近十层楼高、重达八百吨的整机电除尘器轻轻抓起,稳稳地放在平板驳船上……随着吊装的成功,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在现场的菲达人对着电视记者的话筒,心潮奔涌,情不自禁地欢呼:“我们成功了!我们创造了奇迹!”此举开创了电除尘器整机出口日本的国际先河,在菲达的出口产品发展史上再次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这一切都得益于科研人员的辛勤攻关。没有现成资料借鉴,许多项目都是首创,反复实验,才有了一次次与先进水平抗衡的成功。如今,菲达集团的建制中有五个研究所,突出了科技的龙头地位,加大了对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投入,体现了决策者们的清醒意识。
  二
  “忠诚、团结、勤奋、创新、报国”十个字的精神是菲达的灵魂之所在,是菲达发展的凝聚剂和催化剂。
  二分厂原是一家大跃进年代的钢铁企业,濒临倒闭时被菲达兼并,但转产过程中,因没有理顺关系,分厂里经营着包装箱等五花八门的产品。公司断然决定关闭产品没有市场前途的工厂。二分厂生产的包装箱是菲达产品的最后一道环节,因分厂地处偏远,每年都要消耗大量运费,公司决策层当即决定将包装箱生产线全部搬回城关,新创建诸暨由达机械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包装箱,既解决了公司原有场地不足的问题,又节省了汽车来回跑的人力和物力。调整后,二分厂彻底理顺了生产格局,生产蒸蒸日上,面貌焕然一新。
  1997年,菲达全面推行完善的高品位的分厂制管理模式,在分厂内部全线实施计件工资制。一线工人彻底取消基本工资,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分配政策,从而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职工们的思想从“要我干”转变到“我要干”,企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如电除尘器分厂,1993年四百二十八名职工年生产铆焊件为三千吨,而2000年职工减少到二百一十人,生产铆焊件却达到六千五百吨。厂房还是这些厂房,设备还是这些设备,但管理体制改变后,经济效益却完全不一样,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三点四倍。
  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骨干企业、全国机械工业文明单位、企业环境保护科技先进企业、国家特级安全企业、浙江省先进党组织……一个个荣誉,一声声赞美,一束束鲜花,都给了菲达人。
  三
  在诸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涌现出无数的名人豪杰。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沉淀,激励后来者奋进。菲达集团的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舒英钢带领着一批年轻的创业者,抒写着新世纪的辉煌。
  大学毕业的舒英钢三十五岁便成为菲达的总管,但年轻的他面对的却是一个内外交困的菲达——“双保”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已损失殆尽,市场竞争、资金短缺、原材料涨价等困难使菲达像刚断奶的婴儿茫然不知所措,可怕的是许多捧着铁饭碗养尊处优惯了的员工,思想观念严重滞后;特别是领导层也出现了裂痕,思想不统一,菲达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山雨欲来风满楼。舒英钢和新任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认为菲达只有紧随时代,彻底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的经营机制,才能绝处逢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于是,便有了《关于建立好三支队伍即科技骨干队伍、营销骨干队伍、管理骨干队伍的决定》的决策;有了完善的高品位的分厂制管理模式;有了按照市场化动作、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化大集团运营模式;有了雷厉风行地抓管理、高屋建瓴地定决策、意气风发地建文化,也便有了菲达一连串的美丽光环。
  2002年7月22日,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大型显示屏上有了“菲达环保”的一席之地。这是诸暨的光彩,为“绍兴经济板块”增强了实力,也为“浙江精神”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从古老的浦阳江的拍岸涛声里,我们听到的是诸暨突飞猛进、充满活力的新故事,“菲达环保”这响亮的名字,标举了菲达人在这朝气蓬勃的新世纪,为了蓝天的明丽,为了大地的葱茏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和真诚的奉献。
  美好的事业,希望在明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