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收入分配的重大体制和战略变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12
第6版(理论专页)
专栏:

  收入分配的重大体制和战略变革
  曾湘泉
  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的体制选择,从根本上讲是对资源配置方式和机制的选择。在劳动力市场上,如果劳动力的价格反映劳动力的供求,并由此满足产品和资本市场派生需求的要求,将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大提高。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在与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的收入分配领域,提出了“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五大又对此加以完善和补充,加入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在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重大体制和战略选择。
  与产品统购包销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力统包统配的用工制度、收入分配领域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无法解决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动力机制问题。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竞争特别是借助激励机制的设计,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导致的劳动者动力不足问题。这是10年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市场取向的分配制度改革最为重要的方面是,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工作效率,在初次分配领域鼓励一部分人以合法的形式先富起来。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制度,它确保劳动者按照劳动贡献的大小获得相应的报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生产离不开资金、管理、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因此,提高经济效率,还要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由于劳动者劳动能力的不同和经济主体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差异,实现效率原则就必然既带来收入的增长,又带来收入的差距。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领域的贯彻,使城乡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收入结构、收入机会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现在,城镇居民除了工资,还可以取得利息、租金、红利等资产性收入;农村居民除了务农收入,还有机会进入城市和乡镇企业获得其他收入。不考虑价格因素,从1978年到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近1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7倍。虽然收入差距拉大,但人民生活的总体水平大大提高,而且低收入者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在不断增多。
  市场取向的分配制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政府建立了一系列适应市场化变革的再分配机制和政策来确保社会公平,即对低收入者的扶助和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我国贫困人数持续、迅速减少,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一部分人收入水平提升的幅度不大,有的甚至有所下降。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非常关注维护社会公平,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于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其他低收入者,除了实施再就业工程、提供就业培训服务,还建立和完善了三条社会保障线,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高收入阶层则采取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等措施。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仍然不能忽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工作动力机制的完善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收入分配差距而言,目前在我国主要有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城乡差距。近几年我国基尼系数的扩大,很大一部分是由城乡差距扩大引起的。我国是一个农村居民占主体的发展中大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发展出路和农民的收入问题是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城市,一方面,由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工资制度以外的因素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日趋显著;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和其他非赢利组织乃至政府机关,制度内工资差距过小的问题仍然存在,大锅饭和平均主义仍比较严重。在众多历史、文化、制度、现实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相当复杂,而且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把握好市场取向改革这个大方向,经过不懈努力,就不仅能够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发现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途径,而且也一定能够通过重视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搭建起强有力的收入再分配的政策和机制平台,走出一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路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