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追赶先进生产力——四川省绵阳市始终不渝依靠科技进步兴市富民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20
第2版(要闻)
专栏:

  追赶先进生产力
——四川省绵阳市始终不渝依靠科技进步兴市富民纪实
本报记者刘裕国
四川绵阳的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瞄准最先进的生产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兴市富民。他们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使全市社会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16年前的绵阳,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相当落后,城区规模相当于一个县城,农民人均收入不足200元。1988年,绵阳撤地建市不久,新任领导班子依据这里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事业单位众多,科技资源集中,科技成果丰硕,科技开发潜力巨大的优势,把坚定不移走军转民道路作为科技兴市的切入点,提出了科技兴绵的发展战略。从此,尽管绵阳的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依靠科技兴市富民的思路始终没有改变。20世纪90年代初,绵阳市兴起了以长虹、九洲、华丰、灵通为代表的一批军转民企业。他们利用军工科技开发的电视机、传真机、程控电话、医疗B超、印刷电路板等一大批民用产品迅速走向市场,经济效益连年大幅提高,为科技兴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991年,绵阳被命名为“全国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城市”,1992年绵阳在全国中等城市中第一家被批准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科技兴市找到了载体。
  建市16年来,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以10.8%的速度增长,去年达到330亿元;工业增加值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长,去年达到400亿元。去年绵阳市财政收入26.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6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达6000多元。今年1—8月,绵阳经济大提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56%。如今的绵阳,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已纷纷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形成了一批支柱骨干企业群体,创造的民品年产值已达200亿元以上。用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形成的企业产值达100亿元。孵化了3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和广阔市场的高新技术产品;空港、海关、商检、保税仓库等与国际接轨的机构一应俱全。
  90年代中期,绵阳市果断向旧的科技体制开刀,打破了一系列传统的僵化模式。政府专门出台文件,允许科研院所从事科技咨询、科技开发,允许科技人员下海创办企业,鼓励科技人员用技术入股,股份可以占到30%以上,科研成果可以有偿转让。政府每年从财政拿出100万元,重奖科技进步中的有功之臣。绵阳较早实施的这些改革举措,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近几年来市属所有科研机构全部实现了企业化、市场化。围绕科技创新体系,市里建起了人才技术交流中心、技术产权交易所、生产力促进中心。绵阳通过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来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使科技开发有了快速、高效、便捷的服务通道。
  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在绵阳建设“中国科技城”,绵阳的科技发展由此获得了崭新的机遇。这一年多来,绵阳市委、市政府紧密围绕释放科技潜能,加快转化核心成果,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他们大力扶持骨干企业的核心产品,提高新型产业竞争力,重点扶持了长虹、九洲、东材、华丰、新华、长钢、川矿、双马等企业集团,涉及电子信息、咨询、环保、新材料、生物及精细化工等产业,同时,对科技城内3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加大了扶持力度,对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择优按支持总额的30%匹配,促进项目按计划实施。
  金秋的绵阳,已是硕果满枝,流光溢彩。漫步在碧绿、壮观的滨江大堤上,绵阳市市长黄学玖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绵阳将继续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再用10年的时间,建成一座科技明星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