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潘朝曦:医德医术共辉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20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潘朝曦:医德医术共辉映
黎笙顾兆农
在上海曙光医院潘朝曦教授的诊室里,就诊的病人总是挤得满满的,有时人群延伸至大半个楼面。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有的早晨五六点就来挂号,一直等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就诊。是什么原因使他赢得病人如此信任?病人们说,是潘教授的医德和医术。
  潘朝曦1949年生于江苏中医世家,先后毕业于南京中南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师从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张伯臾教授5年,尽得心传。医余精诗文,擅书画,雅习古琴,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近期上海某杂志以《挑战疑难病的潘朝曦》为题,专门报道了潘朝曦攻克疑难病的大量实例。在当今不少中医院中医师离开西药就不敢看病的状况下,潘朝曦确实闯出了一条纯中药治疗急难重症的新路。他不仅擅治高血压、糖尿病、肝病等常见病,尤长于治疗疑难病。
  潘朝曦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充满了自豪和自信。前年日本某大学校长邀他赴日出诊。在日的中国留学生感到奇怪,日本医学并不比中国差,怎么会请中国医生?潘朝曦当即予以解释:日本有些科技是比中国强,但中医药不比中国强,日本传统文化本身就源自中国。他还列举了治愈日本人重症肌无力、脊髓侧索硬化症等绝症的事实,使留学生心悦诚服。
  潘朝曦医术虽高,架子却不大。他待人谦和,诊病耐心细致。他独特之处是:人到哪里,医到哪里。他出差衣服可以不带,处方和笔是必带的。一次在菜场见一卖菜老妇气喘得厉害,当即俯身为其诊治,全不在乎老妇满身污垢。身为正教授,潘朝曦常年看的却是普通门诊,非专家门诊。这样,他不仅无经济收入,每月还自贴几百元车费。1991年南方水灾,潘朝曦只身冒酷暑,赴苏北灾区救诊,将所得近万元悉数捐赠灾区。为治一退休教师,他多年共捐赠药费近万元,并多次上门为一些不能行动的病人服务。他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实现自己报国爱民之志。正如他药名诗所写:“未得灵仙饮水池,唯将血竭报民黎。”灾区淮阴市政府曾专函致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要求给予嘉奖。
  潘朝曦医余有多项发明。他思路独特,发明了防治感冒的空调。有些企业家认为,潘朝曦就是财富的化身。因他病人多,有的要求他推销药品,许以大量回扣,有的用尽心机,想巧取他的成果。生性谦和的他,此时却十分耿直,绝不就范,要把这些成果转让给真心为民造福的人。他的耿直还表现在对一些套话连篇、以权谋私者十分鄙视。有人劝他,要学点世故圆通,他作药名诗《明志答友人》作答:“愚性难教路路通,车前马拍耻为功,坎坷不改忍冬志,甘作蓬门白头翁。”
  人生对于潘朝曦也并非坦途,他下过乡,当过农民、教师。风狂雨骤年代,他曾以优异成绩同时考中音乐、美术两所院校,后均因所谓家庭出身问题被拒之艺术院校门外。挫折打击更加磨砺了他的意志和执着。命运安排他最终“嫁”给了医学。目前,他不仅医学著作甚丰,且有多部艺著问世。在国内外多种书画比赛中,他多次获奖,诗作、画作不断发表于国内外多种报刊。病人公认他是名医,文化艺术界公认他是诗人、画家、书法家。(附图片)
  上图:潘朝曦教授(左)在为病人义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