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加紧草原围栏建设改善牧区生态环境退耕还草方兴未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21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加紧草原围栏建设改善牧区生态环境
退耕还草方兴未艾
  2001年以来,全国累计退耕还草面积1687.48万亩,对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起到促进作用
  我国天然草原面积近40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是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人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目前,全国90%的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且每年仍以200万公顷的速度扩展,造成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威胁国家生态安全。
  草原围栏建设是恢复草原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之有效措施,而发展生态型畜牧业成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必由之路。目前,全国草原围栏面积已超过1500万公顷,甘肃、内蒙古、四川、青海和新疆实现定居或半定居的牧户已分别达97.3%、95%、81.6%、80.2%和72.5%。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进一步加大了草原围栏建设的投入力度。主要牧区通过大力开展草原围栏建设,结合人工草地、饲草料基地、牲畜棚圈等建设,为实行天然草原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以及牲畜舍饲圈养奠定了基础,有效缓解了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1994年提出“进一退二还三,调整优化结构,建设畜牧业大盟”的战略决策,即每建成一亩水旱高效标准农田,退下两亩旱坡薄地,还林还草还牧。退耕还草是其核心和重点。耕地由1994年的2400万亩退到了1000万亩,建成了1400万亩的优质灌丛人工草场,草原覆盖度由过去的16%提高到25%,全盟农牧民人均收入和粮食产量翻了一番多,牲畜头数由1994年的490万头(只)发展到2002年的781万头(只),增加了50%以上,2001年全盟畜牧业产值达到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6.8亿元。
  新疆大力发展草原围栏、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实行划区轮牧和禁牧、休牧。同时,引导农牧民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开展牲畜舍饲圈养,改良品种,使生产效率明显提高。项目区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牧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探索出了发展生态型畜牧业的成功经验。2001年,新疆农牧民平均增收100元,其中有80元来自畜牧业。广大农牧民通过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逐步摆脱了逐水草而居和靠天养畜的局面,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