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农家乐”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工业旅游让一批面临关门的企业起死回生,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科教旅游、体育旅游等也在开辟新的就业空间——旅游就业潜力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22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农家乐”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工业旅游让一批面临关门的企业起死回生,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科教旅游、体育旅游等也在开辟新的就业空间——
旅游就业潜力大
  本报记者龚雯
  从“宴会嫂”们说起
  在北京饭店业,如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服务品牌——“宴会嫂”。原来,有的星级饭店组织40岁以上的下岗女工,让其承包饭店宴会厅工作。这些下岗女工再就业后,设法提高接待水平,不断增加服务品种,“宴会嫂”的名气越来越响,深受国内外宾客欢迎。在沈阳,部分面临停产、转产的国有企业,通过发展工业观光旅游,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企业资产闲置问题,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如航空博览园、蒸汽机车陈列馆、老龙口酒作坊博物馆等。在南京,许多郊县积极开发“农家乐”旅游,吸纳了大批当地农民走上脱贫致富新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压力……
近年来,旅游业在促进就业方面已释放出巨大潜能。河北承德、广西桂林的热点旅游景区,几乎每户都有从事旅游服务的人;而在江苏周庄、云南丽江,更是家家都成了旅游专业户。据测算,1991至2000年,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者占国内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38%。日前召开的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将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和旅游等新兴服务业作为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借发展旅游来扩大就业,无疑是又一条捷径。
  旅游就业优势何在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旅游业是集聚“行、游、住、食、购、娱”综合性消费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行业关联度大,就业成本低,对不同类型文化素质的劳动力都有需求,就业方式灵活,较强的就业季节性使岗位培训有时间上的保证,而且旅游服务企业基本上以中小企业为主。因此,扩大就业始终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不少国家都将旅游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加以培育和扶持。例如,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这三个旅游发达国家,旅游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9.5%、8%和10%。在法国,新增就业机会的20%来自旅游业。美国迪斯尼乐园、好莱坞影城等著名旅游点,也是解决成千上万人就业的典型范例。
  目前,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朝阳产业”前景无限。“九五”期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年均增加50万人。根据国际经验,旅游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将间接增加5个人就业。依此估算,我国整个旅游经济带动的就业总数每年达300万人,5年共创造就业岗位1500万个,其对扩大城乡居民就业的作用不可小视。这几年方兴未艾的休闲度假旅游以及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科教旅游、体育旅游等,也都开辟了新的就业天地。
  就业天地有待拓宽
  应该说,相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增势,旅游就业能力还有很大伸展余地。资料显示,去年我国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5.2%,而当年旅游直接就业人员为598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仅0.8%。旅游发达国家这两个比重基本接近,而我们这两个比重相差如此悬殊,说明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据世界旅游理事会最新报告,到2010年,全球旅游就业人数将达2.54亿人,有9%的就业依赖于旅游业。那么,我国旅游业可创造的就业空间和潜力到底有多大?国家计委和国家旅游局的有关人士算了一笔账:现在旅游是全球消费者选择的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第三大消费项目,旅游业已成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未来5—10年,我国旅游收入有望继续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如果工作到位,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年均保持增速达到8%—10%是完全有可能的。
  据了解,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划,“十五”期间以及到2020年,全国旅游就业岗位的增长率要与同期旅游接待规模和旅游总收入的增长率大致同步。具体目标是:“十五”旅游新增和间接就业机会1500万个,到2005年实现旅游直接与间接就业人数4800万;未来10年,新增直接和间接旅游就业岗位4000万个,到2010年旅游就业规模达7200万人。
  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司负责人认为,提高旅游就业能力、扩大旅游就业容量,关键要在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以改革创新、增加投入、整合资源为着力点,以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来推动就业规模,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来完善就业结构,以更新旅游产品体系来建构就业体系,以刺激旅游消费市场来拉动就业市场,最终实现旅游与就业同步增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