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永远做人民的儿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24
第10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

  永远做人民的儿子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桂晓风
  作为党的一名高级干部,郑培民同志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我认为对我教育最大的是三条。
  第一是要学习郑培民同志对人民的一腔深情。这是郑培民同志事迹中最感人的地方、最核心的东西,也是他全部言行的出发点和归宿。郑培民同志常说,“对老百姓是要讲感情的”,而他对人民的感情可以说已经融入灵魂,渗透到方方面面,表现在时时刻刻,而且不论环境和职位发生什么变化,心系人民的情结一以贯之、始终不渝。为了人民群众,他“从米箩跳到糠箩”,并且认为到条件艰苦的湘西工作,是“三生有幸”;为了人民群众,他的足迹踏遍湘潭的135个乡镇和湘西的218个乡镇,爬上从来没有“大干部”去过的海拔1700多米高的苗寨;为了人民群众,当惊涛骇浪袭来之时,他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信念,以多病之身指挥安乡的三大战役,哪里危险就冲向哪里……这件件桩桩,不论大事小事,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老百姓在他心里比天还大”。
  第二是要学习郑培民同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正因为他对人民满怀深情,所以对人民的事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他不务虚名,不尚空谈,不事喧哗,把“为人民办实事”看作是“当官的最高境界”,而且务求把实事办成,好事办好,使人民群众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为此他呕心沥血,不畏艰难,并且善于在重重困难之中,把工作推向前进。他到湘西工作,说的是八个字,不只是“三生有幸”,还有“艰苦奋斗”,立志把“糠箩变成米箩”。为此他带领群众引进大电网,修建公路,因地制宜推广新技术,发展当地优势产业。抓湘西脱贫是这样,抓其他工作也是这样。
  第三是要学习郑培民同志“对身外之物的铁石心肠”。当一个共产党人把满腔真情和深情倾注给人民、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的时候,他必然是廉洁、清白、磊落的。他历任要职,但一直到去世,爱人仍是新华书店的一名普通职工;他给孩子订做羽绒服,付款有整有零,不占企业一分钱便宜;春节回家,他不要小车送,更不让办公室报销路费;收到的稿酬,他考虑有集体劳动的因素,请秘书严格登记收存;别人送旅游经费,他和夫人认为这是送“错误”上门,坚决拒收。这几年,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郑培民同志以自己“情浓钱淡、永葆清白”的感人实践,为我们作出了极好表率。郑培民同志在生命最后关头的嘱咐——“不要闯红灯”,应该成为每位领导干部终身的警句。
  上述三条,归结起来,就是一条,就是要像郑培民同志那样,忠诚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永远把人民当作自己的父母,真诚地、有效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我们学习郑培民同志,最重要的,也就是要摆正自己同人民的位置,在这一根本问题上,寻找自己同郑培民同志的差距,自觉加强世界观改造和党性锻炼,真正成为高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