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指点万千大气象走进服务新时代——全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25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指点万千大气象走进服务新时代
  ——全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巡礼
  林峰朱祥瑞
  一个并不典型的事例,像一滴水足以辉映阳光一样,足以印证出气象服务的功不可没。
  今年9月,影响浙闽两省的“森拉克”台风一经生成,气象卫星就进行跟踪监测。气象部门分别提前48小时、36小时发布了台风警报及台风紧急警报,并对登陆地点逐步逼近订正。据此,浙闽两省及时转移了64万群众。登陆地点与预报吻合!仅浙江一省防灾减灾效益就达25亿元!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国土辽阔,天气、气候复杂多变,干旱、洪涝、台风等各种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70%以上。长期以来,气象工作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
  气象事业的发展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分不开。近年来,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和温家宝等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了中国气象局,并做出重要指示。1996年1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时指出:气象预报是否准确,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系到社会安定。党和政府、全体人民的关怀为气象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近些年,中国气象局党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科技进步,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由气象综合探测、信息网络、基本信息加工分析预测和信息技术服务系统组成的现代技术体系进一步得以完善,气象事业蓬勃发展。
  服务竞风流重彩写华章
  服务是气象工作的根本宗旨。中国气象局努力为党政领导做好决策服务,定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供多种气象信息。每年汛期的重大天气过程,各级气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都要深入预报一线,为党和政府指挥防灾救灾、安排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是气象服务的重点。气象系统建立了由700多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和60多个试验站组成的农业气象监测网,对农业气候资源进行调查和区划。中国气象局建立了直接为农民服务的“中国兴农网”,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特大洪水。气象人以高质量的预报服务工作赢得好评。8月中旬,长江第六次特大洪峰在上游寸滩形成,荆江再次告急!16日,沙市水位高达44.82米,超出历史最高水位0.15米。如降水持续,势必将启动荆江分洪工程。在千钧一发之际,气象人作出了降雨将减弱、天气转好的准确预报。党中央、国务院以此为据,慎重做出“严防死守”的科学决策,保住了92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5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亿元。
  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庆典举世瞩目,中国气象局提前做出天气转晴的预报;2001年北方大部和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各级气象部门及时发报旱情,并抓住有利时机开展飞机、高炮、火箭人工增雨……还有,国家重点工程、重大外事活动,等等,哪一项又能离开气象的保障服务?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在强化传统服务的同时,还充分发挥现代装备和科技优势,在努力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服务领域。适应广大公众对天气预报的新需求,气象系统开发了诸如感冒、登山、中暑、郊游等70余种生活气象指数预报及医疗情绪气象预报。一向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象要素变成了人们易于掌握和使用的数字预报信息;今年6月5日,中国气象局又与国家环保总局携手开始发布47个城市的空气质量预报;为有效监测、预报沙尘暴,气象系统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沙尘暴发生、移动的上游地区建立了沙尘暴监测预警系统,在50多个台站及12个长期监测站点开展沙尘暴特种监测项目,于2001年3月1日正式开始发布沙尘天气预报。气象系统还积极开展了森林火险预报监测和服务。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内蒙古草原火灾暴发时,气象人通过卫星云图首先发现火情并及时实施人工增雨。系统于今年9月正式开始发布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各级单位实施的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2001年有20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飞机人工增雨作业608架次、1430小时,增雨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在防雹、增加水资源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各行各业,气象人“咬”定服务创新高,在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方面谱写了一曲曲凯歌。
  气象的服务成效源于气象系统能够充分运用和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和手段,建立了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监测网络体系。由地面高空气象观测系统、天气雷达监测系统和气象卫星监测系统组成的大气监测网,对地面、高空和空间实行着全天候的立体监测,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科学研究等领域纵横驰骋。2600多个气象台站在神州大地的平原、高山、海岛与荒漠地区星罗棋布,组成严密的大气探测网,从常规的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逐渐扩展到太阳辐射、酸雨、大气成分等多种新项目。以国家气象中心为中枢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气象通信枢纽之一,连接着国际气象通信网,同时覆盖着全国气象台站,拥有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设备,极轨气象卫星呈“双星运行”状态,具有图形、图像、语音传输功能,昼夜不停地收集、加工、处理着全国及全球的气象资料,随时为农业、林业、水利、航空、航海、环境保护及军事系统等领域发布相关“产品”。
  我国灾害性天气(如局部地区强暴雨、冰雹龙卷风等)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气象局1998年启动大气监测自动化工程,并计划在全国布设126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增强对台风、雷暴、风切变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四年来,利用国债资金先后分四期投入7亿多元,目前已完成45部雷达的建设,并投入使用。
  科技作保障发展加速度
  如果说服务是气象事业的立业之本,那么科研就是其发展的加速器。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服务的科学手段,成为推动气象工作更上层楼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气象系统重点抓好国家级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前沿学科的研究,一些项目取得较大成果并付诸实际应用。其中,“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和“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研究”项目成为提高气象服务能力的重中之重。
  1996年10月16日,“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项目经正式批复,被列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经过400余名科学家的日夜奋战,2001年3月,项目通过验收,我国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由经验统计的方法提高到定量和客观的水准;研制出一套适合国情的气候异常对国民经济影响的评估预测模型;建立了7个区域级(省级)短期气候预测系统、新一代短期气候监测、预测、评价和服务业务系统及综合集成决策方法,目前,该项目已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数值天气预报是气象预报实现客观化、定量化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一个国家气象科学综合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来运算。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快速。1992年11月,一台面向大型科学工程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峰值速度为每秒10亿次以上的巨型计算机诞生,并在国家气象中心安装调试成功,国家气象局成为首家用户,结束了气象系统没有亿次巨型机的历史,大大缩小了计算能力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发布5—7天中期数值预报的国家之一,天气预报能力和准确率大为提高。1999年9月国产神威Ⅰ在国家气象中心安装运行,峰值运算速度更是达到每秒3840亿次。
  经多年攻关,第一代具有中等分辨率的中期数值天气预报T42L9业务系统研制成功,于1991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每日一次向全国发送5天的天气形势预报,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延长了预报时效。接着,T63、T106数值预报模式也被成功地用于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准确率再创新高。之后,更先进的T213成为攻关目标。但这次遇到了难题,即现有的计算机再也无法满足其需要。1996年,正式成立了“并行计算在数值预报领域的应用”课题组,几经艰苦攻关,在1999年破解了这一棘手难题,2000年实现T213业务化,今年开始正式对外发布“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业务能力,中期数值预报正为气象预报实现客观化、定量化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进入新世纪,气象人一如继往,着力提高科技防灾水平。随着国家对科技防灾预警投入的不断累加,一批批高科技装备先后投入使用,现代化的监测预警网络正在日趋完善。
  创新是灵魂开拓无止境
  搞好防灾减灾业务服务,提高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是气象部门永恒的主题,而拓展气象业务和服务领域是坚持在巩固、加强现行工作基础上的开拓创新,二者互为补充,使气象事业更加协调、健康、快速地发展。
  新世纪初,中国气象局党组提出气象事业的发展要从单纯拓宽服务领域向拓宽基本业务和服务领域转变;打破部门界限,由部门气象向社会气象转变;打破学科界限,向多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转变;从单一气象业务向科研业务有机结合转变。今年夏季,该局党组扩大会进一步明确拓展气象业务和服务领域的战略,提出深化三个任务和领域:一是沙尘暴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二是开展大气化学研究,三是建立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目前,气象业务和服务拓展以向气候系统领域拓展为标志,取得初步进展。
  这一系列拓展工作包括:推动相关地球科学部门互相协作,共同配合;成立全球气候观测系统中国委员会,并加强大气观测网的建设,提高观测精度,拓展观测范围;加强气候变化预测的研究和培训工作。
  在天气预报方面的拓展集中体现在精细天气预报上,如果说过去的预报时间基本上以12小时、24小时预报为主,今后则要精确到以小时为单位;预报空间从以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逐渐精确到十公里以内;量值要从报小雨、中雨、大雨等预报出具体的雨量,内容要更加个性化、富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在生态与资源领域,由过去的农业气象向生态气象发展,充分利用遥感手段监测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扩展观测站,特别是农业气象观测站要转变为生态系统监测站,以求对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热量及水、碳循环等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有更为精细的把握,制作新一轮农业气候区划、国土资源利用规划,并对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效益进行动态监测。
  向空间天气领域拓展。随着人类活动向更高空间的延伸,进一步做出空间天气预测已成为日益迫切的需要。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将充分利用气象卫星携带的空间探测设备及多手段来监测空间变化,用3年至5年时间建立预警业务系统,同时收集整理数据,建立空间天气预测模型及探测系统,为航天领域故障预防和分析,为涉及外层空间的政治、经济活动及保护人民健康等提供空间环境预警服务。
  实施“科技兴气象”和“人才强局”战略。为了给新时期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努力提高气象工作的科技含量,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推行了“一院八所”的科技体制改革,即除了继续加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建设外,又在全国组建了8个极具中国气候和自然特色的直属专业研究所,并在全世界公开招聘所长,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与北京大学等12所名牌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开创性地建立了局校合作新机制,从更多的院校、科技单位吸引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在前进,事业在发展。时代对气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党和人民对气象事业寄予厚望。广大气象工作者决心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谱写新世纪中国气象事业的辉煌篇章。(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