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我画“戏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27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我画“戏画”
聂干因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苏式”写实素描,看的是“洋”电影。毕业后,分到湖北省戏曲研究所工作,对优秀的民族戏剧,反而陌生。清楚记得第一次看戏就是京剧名角高盛麟的《走麦城》和汉剧名演员陈伯华的《宇宙锋》,居然中途退场,觉得乏味。可见,对土生土长的民族戏剧的欣赏,大学生还不及普通老百姓的水平。
戏曲研究所所长黄镇先生想出了一个“绝招”,把他苦心求来的大学生们全都送到北京的大剧院里去“泡”。我被送到了中国京剧院。久而久之,看戏开了窍。“二三步走遍天下,三五人百万雄兵”,虚拟的表演,唱、做、念、打的高度融合,已不是简单的“交待”与“解释”,而是升华到艺术,让人欣赏、品味。
改革开放后,当我重新拿起画笔,首先想到的就是画“戏画”。这倒不单是我对戏曲题材有所熟悉,更重要的是民族戏剧自身独有的创作方法、创作理想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画“戏画”从“传神”的角度看,有关良先生在前。关氏所创造的“传神”形式,已炉火纯青,不可企及。因此,我换了个思路,着眼于戏曲阳刚的一面:浓重、抽象的脸谱,鲜艳、富丽的戏装,高亢、浑厚的高腔,强烈、急促的锣鼓点等等。新的视角、新的感受让我试着画“重彩脸谱”。随着创作的深入,探根寻源,追溯、沉浸在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中,终于走进了脸谱艺术的“迷宫”。十年不厌、势不可收。
有人评论我的画“无不流露出现代意识,又不失中国气派”。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植根于民间艺术之故。现代艺术的意义在于向艺术的本源回归,而中国民间艺术从未脱离艺术的根、艺术的本源,因而,中国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附图片)
武打之三(中国画)聂干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