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的生产行为,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食品准入保餐桌安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28
第10版(财经广场)
专栏:市场漫笔

  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的生产行为,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
食品准入保餐桌安全
百合
到10月下旬,北京市正式启动“肉菜放心工程”已经近4个月。通过对生产、加工基地认定和规范市场准入等办法,鼓励扶持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肉菜进入市场,不合格肉菜被拒之门外,不能上市流通。几个月下来,京城肉菜质量大幅提高,受到了消费者好评。
  无论是“肉菜放心工程”还是“餐桌安全工程”,说到底是个食品准入问题。油盐酱醋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商品达不到标准就不能进入市场销售。即使偶有“混”入市场者,也可以很快找到生产厂家进行查处。而食用农产品情况就不同了,生产者大多数是一家一户的农民,怎么养怎么种全是自己说了算,谁家的“生产流程”都不一样,质量也就难免参差不齐。如何让这些食用农产品符合安全标准,满足城市居民消费,确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谈到这个问题,北京市工商局局长张志宽认为,如果食用农产品没有一个进入市场的统一标准,而仅靠倡导教育农民自觉少用有害添加剂、少用农药化肥,收效难以落到实处。因为,农民也有自己的经济算盘:少用或不用这些东西,可能会影响长势,造成减产、“卖相”不好,从而影响收入。对食用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层层把关,就会通过批发市场到向农民收购的商贩,告诉农民什么样的肉菜进不了市场、什么样的肉菜好卖,使农民接照市场要求进行生产。这叫市场标准倒推法,类似邯钢的市场成本倒推法。
  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源头是生产环节。目前,我国农村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一时半会儿还很难做到生产上的整齐划一。通过流通环节来控制生产环节,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的生产行为,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
  实行食品准入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我国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目前已经有几个省市在推行。准入制度要想好好地实行,需要市场监管部门统一标准,严格把关,公正执法。如果对外地商品和本地商品实行双重标准,照顾本地产品,严“卡”外地商品,就会产生新的地方保护,有违实行食品准入的初衷。只有坚持原则,凡是符合标准的食用农产品,无论是外地的还是本地的一律放行,不符合标准的坚决拒之门外,才能规范经营者与生产者间的契约关系,真正从源头上堵住不安全隐患,为百姓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