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警惕“陷阱” 因地制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9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警惕“陷阱” 因地制宜
  黄晴
  最近,美国华盛顿经济和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马克·韦斯布罗特在《美国展望》杂志发表一篇文章,题为《发展幻想》,其中有几个观点值得注意。其一,阿根廷为维持固定汇率,造成巨额债务,最后导致了某种国家金融破产。
  其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由于外部资金的快速涌入和流出导致某种程度的国家货币崩溃,其后又在外力要求下强行推行财政和货币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大幅下滑。
  其三,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显示出肆意来设计一个新的社会时造成的巨大灾害”。
  其四,专利垄断是当前代价最高、效益最低的一种保护主义形式,“外国知识产权的延伸不仅将耗尽发展中国家的稀缺资源,而且阻碍这些国家效法一些较成功的新型工业体。”
  马克认为,“世界银行喜爱的全球化例子似乎是在过去20年里经济加速发展的三个国家:中国、印度和越南。但是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对国内市场保护程度最高的国家。中国甚至没有一种可兑换的货币,印度也严格控制。越南的情形也差不多,近年来大部分投资都是由政府进行的。”
  马克的这一观点似乎不大全面,中国、印度和越南近20年的经济增长是和国家扩大开放同步的一个进程,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上述国家在实行开放时,均采取了稳健的、可操控的、逐步的、经过实验的步骤。
  马克最后说,“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赖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环境应该体现各国特色。即使是一些最基本的国际金融问题,如实行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都要根据国情来定。让各国政府自己制定经济政策,理由要充分”。
  马克的这一观点颇为精当。最近有一种“文化经济学”的说法,也是谈经济与国情、文化特征、具体人文环境的关系。例如,印度就是通过本国人民的英语优势和数学能力做大了软件产业,中国丰富的、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事实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稳定有效的社会政治结构和统一规范的国内市场仍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前题条件,各国政府仍是不可或缺的主角,担当着因地制宜、为经济发展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和平衡社会利益的功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