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盐碱荒滩变绿洲——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29
第10版(科技)
专栏:

  盐碱荒滩变绿洲
  ——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见闻
  本报记者蒋建科
  晴空下,成群的野鸟翩翩起舞;碧水边,垂钓的人们自在悠闲;密林中,果实累累,游人如织;方田里,成片的苗木焕发着勃勃生机。初秋季节,记者到山东省寿光市北部采访,呈现在眼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壮观的景象。这便是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
  人们难以想象,就在4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荒滩。一首“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的歌谣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切。有一个歇后语在寿光人人皆知:“六股路套‘知了(蝉)’——窝里等”,意思是说,方圆几十里只有六股路村的一棵树,知了飞了一圈,没处落脚,还得飞回来。
  如今,经过寿光人不懈的努力,寿光从南到北变成一个大生态示范园,流金溢彩遍地绿。最近,寿光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人们都说,寿光的生态建设,寿光林场功不可没。
  寿光机械林场就处在人们称之为“西伯利亚”的盐碱荒凉地带。1959年10月建场后,当年造林3000亩,主要树种为刺槐,成活率较低。直到80年代中期,全场300名职工还依靠割棉槐条、卖树苗和少量粮棉间作艰难度日,几年就走了100多人。
  转折发生在1986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的高材生尹国良走马上任寿光机械林场场长。这年,他只有24岁。有一笔账他早就算清楚了:一棵刺槐长几十年只卖10元钱,而搞经济林,每棵树每年的收入是几十元钱,而且能够改善林种树种结构,更好地培育森林资源,发挥生态防护效益。这一算,让全体干部职工的心热了起来。连续三个冬春,他们砍树刨桩深翻地,栽下了5万棵苹果树、2000棵枣树。
  林场有了摇钱树,绿色的血液流动起来,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林场东部的2000亩盐碱地。经过勘察,发现地下卤水度达8度以上。反复分析论证,他们形成了“抽卤晒盐、降低水位、林盐结合、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的计划。经过十几年的运行,地下水位由原来的1米左右下降到2米以下,耕作层土壤含盐量由7‰下降到2‰以下,以前颗粒不收的盐碱荒地,变成了亩产400多公斤小麦、150多公斤大豆的良田,过去林木长到几米就枯梢,现在长到十几米仍然长势良好,“林盐结合”为综合改良利用盐碱地开辟了一条新路。
  机遇,总是伴随着事业的开拓者。1992年,为解决职工生活用水,场里新打了一口450米的深水井。井打出来以后,水温常年保持在30摄氏度以上。在盐碱地上,人们对淡水有着特殊的情感。怎样充分利用这一特有的地热资源?他们又一次在盐碱窝里作出了创举———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多层次开发,对水产品实行工厂化养殖。几经实践,林场人逐步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六级利用、六次增值的生态模式,即:在大棚内利用地热水养殖甲鱼,经沉淀和生物净化后进行罗非、白鲳、鱼苗繁育,再进行胡子鲶商品鱼养殖,然后将肥沃的“废水”排进藕池种藕,经莲藕净化后实行藕鱼套养,最后再用来浇灌农田林地。同时,他们还建起了河蟹育苗室,用地下卤水、热水配合成人工海水进行河蟹育苗和对虾、海水鱼养殖。这些独创的生态模式得到了生态学家的充分肯定。
  在此基础上,他们先后创造了林农结合、林牧结合、林盐结合、林渔结合、林藕结合以及上林下藕、上苗下鱼、藕鱼套养、水资源多层次综合利用、工厂化海淡水养殖等多种先进有效的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其中,林盐结合改良盐碱地及上林下藕、水资源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生产模式为国内首创。
  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使寿光林场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在林场人眼里,这3万亩碱滩,就像一个变幻无穷的“魔方”,一旦找到了打开宝库的金钥匙,那将是遍地流金溢彩。1998年9月,一个建设立体高效生态林业开发区的项目林海生态博览园动工了。这是一次成功的大开发,林场人在这里肆意地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成功地进行立体种养,共种藕2000亩,栽植各种树木5万棵,放养特种海淡水鱼600万尾,同时,假山、水上游乐中心、水禽岛、全省最大的垂钓中心、中华第一鼎——九州鼎、游泳场、不沉湖、温泉浴、森林迷宫、林间木屋等配套旅游项目,让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游人进园后,不仅可以采摘果实、垂钓烧烤、狩猎探险、水上游乐、休闲度假,还可以到各生产区域亲身体验生产劳作的艰辛,感受收获的喜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