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责任感何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29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郭登高,辽宁沈阳,军人——
责任感何在
  只要你稍微留意,便会在一些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上发现,错别字如今几乎随处可见,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汉字,是人们进行交流沟通的载体。几岁小孩子都知道,读书首先就要学会写字,连字都不会写,或写不正确,简直说不过去。可现在错别字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众多媒体上,究其原因,除了少数工作人员经验不足、文化水平较低、文字功底不扎实外,更重要的是缺乏责任感和严谨科学的态度、心情浮躁造成的。谁都知道,搞编辑、校对工作需要耐心、细心和毅力,要吃得了苦,沉得住气。但现实情况是,有的人虽从事了这份工作,却并不具备这些素质,他们为的只是个人利益。也就是说,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导致了在工作时走马观花,毛毛躁躁。我曾看到有的报刊上、电视里把“检察院”写成“简察院”,把“一无是处”写成“一无事处”,把“仿佛”写成“方佛”,等等。像这样的词语,说少见弄不准是理由吗?何况,报纸也好,荧屏也罢,上面的文章和字幕总是经过层层处理、层层把关才能与读者观众见面,过这么多关咋还有这么“大”的“漏网之鱼”呢?再退一步讲,拿不准查查字典总可以吧!错别字之所以层出不穷,说白了主要就是工作不认真、不负责、不细致的原因。
  大众传媒担负着传播文明与科学知识的重任,对社会起着导向作用。错别字在媒体上泛滥,折射出媒体圈里的浮躁虚华、急功近利,既损坏自身形象,又误导读者。媒体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工作人员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担子,增强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规范制度,加强管理,对出现了错别字的,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与个人利益挂起钩来。如此,方能刹住错别字泛滥之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