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共同富裕看浙江——浙江省探索扶贫帮困机制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31
第1版(要闻)
专栏:

  共同富裕看浙江
  ——浙江省探索扶贫帮困机制述评
  本报记者鲍洪俊
  车驰浙江,山川锦绣。穿过欧式小楼林立的杭嘉湖平原,沿杭金衢高速公路驶入该省经济欠发达的浙西南山区,本以为会看到山头裸露、茅屋簇簇,车窗外闪现的却是满目青山、幢幢小楼。即便是在武义县、缙云县山区的贫困乡,路边山坡仍然不乏平顶红墙的新建楼房。
  这片兴旺的土地不仅经济增长连续多年领先沿海省市,而且在全国各省区率先消除贫困县,所有市县财政按时足额发放干部教师工资,从无拖欠。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着力营造扶贫帮困、共同富裕的社会氛围,积极营造扶贫帮困机制,大力引导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
  关注经济快速增长中的贫富差距,让困难群众共享现代化成果
  勇闯市场经济大潮的浙江人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抢抓机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1992年至今的10年间,浙江经济持续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多年在沿海省市领跑。今年上半年,浙江财政收入达到5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4%;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出全国4个多百分点。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全省城乡已经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面对一片叫好声,浙江人清醒地看到,尽管浙江总体发展很快,但地区之间仍然有快有慢,富裕程度依旧差距较大,各地还有一些低收入群众生活困难。贫富差距问题引起上上下下的重视。“我们一定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确保城乡居民无饥寒,让困难群众享受现代化成果,让浙江人民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省委书记张德江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在制定工作目标任务时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必须把发展生产、增加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作为重要内容。”
省委、省政府要求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关心困难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全面的发展观:既重视增长幅度,也重视贫富差距;既重视发达地区,也重视落后乡村;既重视经济发展的水平,也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省委、省政府深谋发展之举,常思富民之策,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达欠发达地区整体联动,使人民群众奔向共同富裕。
营造一种机制,在讲究效率的同时追求公平
当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崇尚竞争、追求效率时,浙江省委、省政府挥舞“有形之手”,全力扶持山区、海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高度重视少数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尽最大可能缩小贫富差距,保障社会公平。
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探索实施以“减、调、改、稳”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是浙江缩小城乡差别的创新举措。从今年开始,浙江果断裁减乡统筹等面向农民征收的政府性收费、集资、屠宰税以及农村积累工、义务工,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并规范村提留,稳定农业税。改革到位后,今明两年全省可分别减少农民负担11.6亿元和17.9亿元,农民人均负担将从92元减少到34元。
拥有4600万人口的浙江,贫困人口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270万,降至上世纪末的60万。为进一步解决好剩余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问题,2000年初,全省开始实施为期3年的“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帮扶贫困乡镇发展经济;2001年,省委专题研究衢州、丽水两个欠发达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随后制定对25个欠发达县(市)的扶持政策,省财政采用转移支付的办法,当年拨付扶持资金33.93亿元,并逐年有所增加;去年,省里专门制定政策,决定3年内每年安排近2亿元资金支持海岛渔区调整结构,发展经济,同时取消涉渔收费5000万元;发动省直部门和企事业挂钩结对,帮扶贫困乡镇;今年,在完成“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又实施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为贫困乡镇加快发展、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加油助力。
去年8月,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施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省财政投入保障资金1.46亿元。截至目前,按照城镇每月196元、农村每月106.5元的标准,全省有4.6万城镇人口、29.9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对于下岗职工、贫困大学生、优抚对象、灾民等困难群众,浙江均建立起稳定的决策工作机制、资金扶持机制和社会救助机制。浙江举全省之力帮助困难群众,缩小贫富差距,并非简单的“削峰填谷”、“一平二调”。恰恰相反,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去年,省委专题研究杭州、宁波、温州等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问题,在区划调整、项目安排、城市建设、产业提升、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台政策,促进它们加速发展;今年,省委、省政府又从12个方面简政放权,支持绍兴、义乌等17个经济强县(市)提升实力、做大做强。
情注百姓,用创新的思路解决困难群众的发展难题
扶持欠发达地区、关心困难群众,靠政策和机制,也靠作风和感情。各级党政领导心系基层,情注百姓,自觉地用扎实的作风、创新的思路解决困难群众的发展难题。
嘉兴市海盐县将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规范集中,设立统一的办事大厅,并与乡镇联网,保证普通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县委书记王海仁深有体会地说:“领导干部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勤去基层,多攀穷亲;在捕捉亮点热点的同时,正视冷点难点,多为百姓谋,多为困难群众谋。”
绍兴市新昌县探索建立“乡镇干部星期三驻村服务日”制度,构建关心基层群众的绿色通道。全县1100多名乡镇干部坚持每星期三深入责任村现场办公,访民情,听民意,为民排忧解难。在城关镇贫困村央于村,74岁的吴国香老大爷,把记者引进自家门口,抒发感慨:过去,干部很少光顾这个经济发展较慢的贫困村,农民办事是人难找、门难进。如今有了固定的“星期三服务日”,乡村干部围着群众转,帮助村里清水塘、修道路、种桃树、养兔子,像磁石一样把老百姓的心吸引住了。
武义县首创“下山扶贫”办法,将283个贫困山村11884户35963人,迁移下山,规划建设了南胡畈、王宅等9个下山移民村。西联乡锦平村村民李建平,几年前还住在十几里以外的山里面。那时候,一年忙到头,也就剩下几百元。搬迁下山后,政府每家补贴几万元,李建平家建起二层楼房。现在,三个儿子一个儿子在外挣钱,两个在家做木工,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武义县委书记金中梁介绍:县乡干部对下山农民“扶上马,再送一程”,狠抓技术培训,请专家教授传授茶叶、香菇、果树、蔬菜种植技术。最近3年,培训农民4.2万多人次,使得贫困山区农民劳动力每人掌握了一两项实用技术。
在城市,政府部门坚决落实“两个确保”,不断完善“三条保障线”,关心下岗职工和困难群众。杭州市政府出资买下5500多个岗位,安置下岗困难群众;宁波市用3年时间完成“两个确保”,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失业保险、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实现100%按时足额发放。从1998年到2001年末,全省累计筹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7亿元,其中,财政划拨4.7亿元,企业自筹8.44亿元,社会筹集3.83亿元。省财政投放1620万元贴贷资金,启动银行贷款6亿多元,拉动272个项目,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全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从1998年最高峰时的15.4万人,降为今年7月底的6300人。杭州、宁波等地开展“结对帮扶”、“春风行动”,政府、社会携手救助困难群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