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公选”让人才脱颖而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01
第7版(新鲜经验)
专栏:十三年来

  “公选”让人才脱颖而出
本报记者 盛若蔚
  2002年6月21日,在欧斌的记忆里,印下了饱满的一笔,因为从那一天起,他告别了5年的处长生涯,通过公开选拔,晋升广东省地税局总经济师。“人生的转折点,事业的新平台。”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受益者,欧斌对“公选”有着特殊的感情。
  欧斌只是近几年来广东省副厅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诸多胜出者之一。如今在广东,“公选”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时髦词,一批批能奔善跑的“千里良驹”通过这一特殊赛场脱颖而出,驰骋在广东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
  享受激情“公选”
  不觉间,“报名了没有?”忽成“公选”前处级干部见面时的问候语。如今,一种“公选”氛围在广东的干部中日渐浓郁,若想晋级,投身公选,成为一种“时尚”。这在前几年是不可想象的。
  “以前选拔干部往往是‘伯乐选马’、‘领导点将’,以至初搞‘公选’时,大家将信将疑,不知是否在‘作秀’,报名的人是少之又少啊!”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公选办的同志对当年的冷场印象深刻。
  中央颁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之后,广东省委下定决心,拿出的职位无论在数量和力度上均史无前例。在多方推动和宣传下,2000年的第二次公选便热气腾腾:846名考生云集一堂,竞争14个岗位,人气之旺超乎预想。
  一浪未平,一浪又起,2001年底至今年6月的第三次“公选”,更是应者如云,2173名俊贤放马逐鹿,就20个炽热的副厅职位一决高下,将“公选”的热浪推向新的高潮。
  “关键是观念在变。”曾两入考场而最终中的的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鲁开垠一语道破“玄机”,“第一次还不敢‘吃螃蟹’,大家都在看,等瞧见别人真的上了,那还犹豫什么?——考!”
  历经数次摔打,考生亦日趋成熟,上则很光荣、下也不丢人的“公选”心境渐入人心。省地税局计财处处长陆耀炳,虽倾力打拼,终未能遂愿。“参与便是一种精彩,其间让我长进不少,满怀热情参加如此有热度、有激情的竞赛,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钟情制度创新
  邓小平同志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论时间,广东“公选”在全国抓得并不算早,规模亦非最大,但其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功力”却异常深厚。从“职位公选”到“分类公选”,从“情景模拟”到“自己考自己”,“公选”一次比一次科学,一次比一次成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公选办主任罗东凯指出:“‘公选’在省委领导下,一开始就立足做精品,走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之路是必然选择。”
  “我局正副局长均无专车、无秘书,经常吃饭自己掏钱,对此你怎么看?”“假如一、二把手不团结,在会议上对重大问题意见不统一,二把手的意见更符合实际,你支持谁?”类似这样源自现实而非书斋的考题在考试中随处可见,“公选”面试重在考能力和素质,平日缺乏思考的考生往往措手不及。
  考实不考虚,考活不考死,考好不考倒。省公选办推出的这一考试指导思想,使众多应试者受益匪浅。仅提前数十日从国外匆匆赶回的温国辉,未经刻意准备便“突出重围”,如愿折桂,成为省经贸委副主任。“公选”是学习的竞赛,也是工作的竞赛。考试结果显示,越是能够熟练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越富有实践经验,胜出的几率往往越高。
  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关关有难度,场场都烫手。“要突破这三道‘防线’绝对需要真才实学。”亲历两次“公选”组织工作的省政法委政治处处长王格,对公选的“考人”深有感触。
  三次“公选”,次次革新。广东“公选”,自诞生起就以改革的姿态演绎竞赛,并以改革的精神向纵深推进。从明年起,新的省、市、县联合公开选拔厅、处、科领导干部制度又将在全省试行。广东公选,一年一个样!稳步向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推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