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与时代共进的戏剧艺术——十五大以来戏剧繁荣新景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03
第12版(大地·评论)
专栏:

  与时代共进的戏剧艺术
  ——十五大以来戏剧繁荣新景观
  廖奔
  世纪之交的中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方面促进了文艺自身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又为文艺繁荣提供了日益丰厚的基础。戏剧也在这变化着的环境里,改变着自身,完成着嬗变和转型,日渐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应该说,近年来的文艺发展和戏剧发展,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最好时期。
  一
  外部环境改观形成戏剧复苏的土壤,为戏剧变革带来动力,戏剧的新气象和新格局正在形成。戏剧的生存环境跨过了低谷,逐渐形成新的发展态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的支撑力增强,社会对于戏剧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戏剧院团的窘困局面开始改观。一些大都市在文化战略思维支持下,斥巨资建造新型现代化大剧院,或利用先进技术与设备改造旧有剧场,为戏剧衍生提供了新的平台。各地为戏剧办节办奖的积极性逐年高涨,稳定了戏剧队伍,促进了戏剧创作。二是戏剧发展所需要的民间市场激活。生活已经实现小康的省份,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地区,民间财富用于戏剧的比例显著增加,民间戏剧市场形成。在这种环境中,城乡民间剧团如雨后春笋一样崛起、遍地开花。表明单一的戏剧运营机制已经日渐多元化。而就戏剧本身的蜕变来说,舞台观念的固定模式已经消失,形式的随机运用成为常态。加上舞台装备走向高科技化与新式灯光、布景、服装和音响设备的运用,焕然一新、五彩缤纷的舞台面貌已经普遍呈现。这一切表明,随着社会转型和戏剧转型的深入,戏剧的生命力正在恢复,戏剧的内在活力正在被激发出来。尽管在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探讨艺术个性方面,戏剧还有许多路要走,但它已经逐步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二
  戏剧创作生机勃勃,创作思维活跃,新的作品不断涌现,其内容涵盖面宽、包罗广泛,从直接反映社会改革的现实题材到展示民族优秀精神传统的历史题材,从革命历史题材到儿童题材,都有佳作出现。表现改革阵痛与工人阶级博大精神的话剧《父亲》、《平头百姓》,体现农村观念更新的采茶戏《远山》、豫剧《香魂女》,反映祖国翻天覆地变化的话剧《秦淮人家》、《世纪彩虹》,弘扬社会新风尚的话剧《古井巷》、豫剧《村官》,都十分引人注目。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和建党80周年之际成批涌现,吕剧《苦菜花》、《石龙湾》,蒲剧《土炕上的女人》,粤剧《驼哥的旗》,京剧《华子良》,话剧《母亲》等,都从新的角度展现了艰苦斗争中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深入揭示人性与民族性的作品如川剧《变脸》,话剧《死水微澜》、《蛐蛐四爷》,探讨传统人格与历史走向关系的作品如话剧《沧海争流》,剖析现代都市人心理状态的作品如评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都把笔触伸向了人的深层心理层次。还出现不少提供历史殷鉴的好作品,如颂扬君臣励精图治精神的京剧《贞观盛事》、彰显官吏正直人格的京剧《瘦马御史》等。无论怎样衡量,军旅话剧都是当代戏剧创作中的一支劲旅。新创作品或深刻揭示时代矛盾如《厄尔尼诺报告》,或表现新式建军思想如《炮震》、《龙腾沧海》,或展现军中英杰和部队基层面貌如《男人兵阵》、《冲出强气流》、《绿荫下的红塑料桶》、《洗礼》,或反映时代变化如《老兵》、《岁月风景》,都新意迭出。儿童剧创作近年来一直处于饱满状态,除了有《宝贝儿》、《明天启航》等深受儿童欢迎的好戏,儿童音乐剧创作也取得相当的成功,代表作有《月光摇篮曲》、《寒号鸟》、《想变蜜蜂的孩子》等。直接创作之外,众多的名著改编和复排作品也成为剧坛一景。获得好评者有京剧《骆驼祥子》、越剧《孔乙己》、话剧《生死场》、越调《孔乙己与阿Q》等,它们的经验值得总结。一些大剧院对此不遗余力,陆续上演的有老舍《茶馆》,曹禺《雷雨》、《日出》、《原野》,越剧《红楼梦》,刘锦云《狗儿爷涅槃》等;花鼓戏《原野情仇》、川剧《金子》则是对《原野》的成功改编。整理改编优秀传统剧目也出现诸多亮点,昆曲《牡丹亭》、《张协状元》,越剧《荆钗记》的上演都取得很大成功。排演外国戏剧题材的热度持续不减,引人注目的如萨特《死无葬身之地》、布莱希特《三毛钱歌剧》,以及《萨勒满的女巫》、《足球俱乐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作品,都对剧坛形成了冲击波。
  三
  戏剧形式和风格多样、百花齐放,一个多元化戏剧观念支配下五彩缤纷的舞台局面已经出现,而创造完善的舞台艺术品则成为一致的时代性追求。经历了观念解放期和形式分辨期之后,戏剧创作进入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追求舞台完美的时期,打磨艺术精品成为大家的共识。眼下剧坛上看到的,是各种风格流派的聚集与融汇,写实的、写意的、传统的、先锋的、探索的、实验的,共存于舞台,酿成百花蜜、五谷酒。各类戏剧样式,戏曲、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齐头并进,共生共荣。在这一派红火的创作形势中,创新意识成为时代特色,编、导、演各自主体性的发挥带来色彩纷呈的成果。陈平、曹其敬《徽州女人》,罗淮臻《梅龙镇》,沈铁梅《金子》,具备不同的个性追求。舞台的形式探索仍在继续,小剧场实验层出不穷,《非常麻将》、《偶人记》、《无常女吊》、《霸王别姬》等一批实验性的剧作正在领受观众的品评。一个值得注意的美学倾向性是,戏剧创作同样遭遇了时尚的解构,然而一批新型革命戏剧如《切·格瓦拉》、《保尔·柯察金》、《狂飙》的演出,充分说明解构之后人们仍然需要理想和崇高。当然,我们也见到充满了生机与批判力的戏剧批评,人们已经能够自觉把握住戏剧的美学趋势,对于脱离现实、象牙之塔的倾向,对于一味玩弄形式的倾向,对于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都发射了理论火力。这一切,为戏剧的进一步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
  戏剧转型是在历史积累的基础上展开的,因而它割不断与传统的联系,它在丰厚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成长。尽管有人念念于传统的丧失,优秀传统戏曲的保存正日益成为一种社会理念。昆曲作为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列为保护对象,愈加引发了人们对于自身优秀传统的关注和重视。近期完成并获得好评的京剧音配像、晚霞工程,在保存当代京剧表演艺术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戏曲研究生班的开办,推动戏曲教育走上高深层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在促进戏剧发展的同时牢牢抓住了它的传统根基。由此,五年来的戏剧实践,既体现出深刻的时代裂变,又回荡着历史的回声,它顺利地跨越世纪门槛,托出未来一片浩然长天。
  在中华民族走上小康之途、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今天,戏剧面对的是历史的机遇和责任。机遇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所锻铸,它呼唤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复兴,同时也呼唤着戏剧的复兴。责任是国家和人民所赋予,它企盼着戏剧提供更丰厚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企盼着戏剧奏出时代的黄钟大吕。
  ——戏剧正是任重而道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