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企业民主建设的典范——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创新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05
第4版(要闻)
专栏:

  企业民主建设的典范
  ——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创新之路
  工人日报记者 王娇萍 新华社记者 李江泓 本报记者 袁建达
  参与有场所,说话有人听,对了有人办,好坏有结果。这是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职工民主管理企业的真实写照。作为拥有247亿元资产的国有上市公司,整整8年来,上海石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从未标榜高深的理论和时髦的说法,而是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仅今年上半年,企业利润增长达4倍以上,民主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效力得到完美诠释。
  凡是到过上海石化的人,都会对企业浓厚的民主管理氛围留下深刻印象。公司各级管理人员,谈及企业发展、管理制度和方案,总要强调“这是经职代会审议通过的”,同样,职工们说起企业的成长历程也如数家珍,因为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能被接受并形成决策。
  其实,职工民主管理在上海石化有着深厚的基础。30年前,企业初创时,正是依靠广大职工的团结拼搏,才走过围海造田、起步建设的艰难岁月,当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民主管理的基石也日渐坚实。
  民主的脚步总是渐进的。1993年,上海石化进行股份制改造,当时有人提出:还要不要职代会?经过一番研究和讨论后,上海石化党政领导班子达成共识:股份制改造只是改变企业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职工是企业主人翁的地位不能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需要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改制后不久,上海石化就召开了公司一届一次职代会,出台《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民主管理暂行办法》,确立公司职代会的职权范围,同时成立劳动工资奖惩、生活福利财务监督、生产经营劳动保护、民主评议干部和提案审理五个委员会。
  伴随着职代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上海石化自觉地将涉及公司重大决策、改革方案的制定、重大生产经营方针的制定、职工生活福利、干部民主评议等事项,都通过职代会或职代会联席会议、集体协商等民主管理渠道进行公开,接受职工群众的审议和监督。
  上海石化党政领导有一个主张:企业越是遇到难题,越要实行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减员分流一直令国有企业深感棘手,因为直接关系到职工的“饭碗”,稍有不慎,就可能波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上海石化却创出奇迹:在8年时间里,职工人数由6.1万减至1万多,所有改革调整措施都平稳出台、妥善实施。有人问起其中的秘诀,公司领导自豪地说,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开拓出矛盾的缓冲地带,把企业改革的艰难程度降至最低。
  公开赢得信任,民主集纳智慧。职工代表对改革方案的全程参与,充分释放职工因疑惑而产生的怨气和不满,促进企业改革方案的完善,从而为具体实施铺平道路。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上海石化出现自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公司决定所有人员的岗位浮动工资下调50%。然而,方案在提交职代会联席会议讨论时却遭遇阻力,一些职工认为工会、职代会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不该讨论减工资。工会反复解释沟通,方案逐渐得到职工们的认可,经职代会联席会议通过后顺利实施。
  正是方案的实施使企业成本降低,使第二年效益开始回升,大多数职工得到更多的收益。职工们说:“参与企业民主管理,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只有企业做强做大,职工才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还是在1998年,公司一批高级管理人才相继辞职而去。职代会劳动工资奖惩和生活福利财务监督两个专门委员会,开展了“关于公司人才流动状况”的专题调研。第二年初,职代会专门委员会向公司领导建议在分配上拉开差距,对关键岗位人才和紧缺科研人才采用与市场接轨的工资标准。这份报告深深震动了公司领导,由此拉开上海石化薪酬分配改革的大幕。如今,上海石化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力度逐年加大,员工队伍结构不断改善。
从“小我”到“大我”,折射出民主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正逐步升华。公司总经理陆益平感慨地说,民主管理也是生产力,能激发职工无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