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走进印度北部“粮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05
第11版(国际·体育)
专栏:连载

  走进印度北部“粮仓”
本报驻印度记者 张静宇 钱峰
为了观察得更仔细一些,记者在一片未收割的稻田旁停住车,信手拈了一个稻穗放在手里细看。第一个感觉是这一带的水稻生长情况似乎并不大理想。这里的水稻单穗颗粒一般只有几十粒,而且不甚饱满,估计单产不会很高。用手搓开稻壳再看,里面的米粒呈细长状,与泰国香米的样子大致相同。联想到在首都新德里市场上常见大米的口感,感觉其品质大约介乎于我国南方籼米和北方粳米之间。但考虑到这里的水稻生长期短,加上昼夜温差小,因此如此大面积的水稻种植能够有这样的收成和品质,已经很不简单了。
  印度是一个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国家,在农业生产上也不例外。以记者在哈里亚纳和旁遮普等邦所见,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大范围普及,农田基本建设先进,电力浇灌设施齐备,另一方面又显露出传统落后的农作痕迹。公路上,与大型运粮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缓慢驶过的破旧驴车、马车;场院上,摆在大型电动脱粒机不远处的,是一个个平置的汽油桶,皮肤晒得黝黑的农民高举双臂,在桶上奋力摔打着成捆的稻穗。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他们辛勤劳作的背影与远处的现代化农机具形成强烈对比。
  印度是个有着10亿人口的大国,不断增长的人口在给政府造成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对农业生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印度目前基本上还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国,国民中70%左右是农民。对于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来说,靠天吃饭依然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今年夏季的连续干旱造成不少地区粮食减产。与此同时,另外一些地区的水灾又导致颗粒无收。即使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哈里亚纳和旁遮普等邦,情况也不是很乐观。记者沿途看到的河流大多水量较少,而且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一带过去地下水位较高,但由于干旱和过量采水,使得地下水位近年来不断下降。另外,大片的良田被居民住宅和各种工业设施占用,毁地现象严重。印度一些农业专家指出,政府对这一切万不可掉以轻心,不可为一时、一地的粮食丰收现象所迷惑,而小视百姓吃饭问题的艰巨性。
  哈里亚纳邦、旁遮普邦等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给人的启示是,只要政府重视,措施得力,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南亚次大陆这块肥沃的土地养活印度的10亿人口应该不是什么难题。印度政府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印度全国目前已经实现了粮食自给,应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