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洋插队”在中国——访“友谊奖”获得者查添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0-28
第7版(国际·体育)
专栏:记者专访

  “洋插队”在中国
——访“友谊奖”获得者查添木
本报记者罗春华
采访加拿大专家查添木很有趣,本是用英文进行的交流,说到忘情处,查添木就滔滔不绝地说起了汉语:茶农协会、市场、承包、集体经济等词汇从他的嘴里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听着他那带着“洋腔”的汉语,你会觉得坐在自己面前的查添木,简直就是一个“中国农村通”。
  查添木学中文要追溯到30年前。他念高中的时候,班上一个中国同学告诉他中文比英文简单,他就“冒冒失失”地开了头。一学起来,他才发现“上了当”,“太难了!”不过,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难学的中文使他和遥远的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95年开始,他在中国农村一呆就是7年。他去过青海和西藏,也到过黑龙江和安徽,从事着崇高的事业——中国农村的扶贫。他喜欢到过的中国每一个地方,其中感情最深的是安徽的霍山。
  他1999年到霍山参加中荷扶贫项目,任项目办公室的荷方主任。他领着项目组的17个中方成员,在3年的时间里为霍山的农民做了很多实事,比如修了16条村级公路和21座桥梁,建了14所校舍、7所卫生院,办了50所田间学校、还修了水渠等。他说,我们的重点不在于做了多少灌溉项目或盖了多少房子,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改变中国农村落后、贫困的面貌关键要改变农民的思想。因此,他扶贫的主要任务是寻找一种扶贫的思路,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他说,中国的农民过去一直都是很被动的,官员要求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不太有主动性。“在霍山这几年,我们在扶贫方面的确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但我们做的更多的是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他们明白一个规则——一切东西都不是免费的,他们必须先付出才能得到。我们让农民参与到每一个项目中,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他说,这差不多花了4年的时间,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非常有效。他拿竹农协会举例说,2000年创办时,动员了100户农民参加,项目组出资8万元,每户农民投资100元,产品出口到日本。到2002年7月,协会的资产已经达到了15万元。在竹农协会里,农村妇女每月平均能赚到400元,最多的能拿到600元,因此她们根本不愿意外出打工。他说,这个经验计划推广到安徽的其它6个县。
  在霍山,除了竹农协会外,还有茶农协会、药百合协会等150个协会,并在上海等大城市建立了市场销售渠道。在霍山的3年,查添木也和当地人建立起了融洽的关系。逢年过节,他会被邀请到当地的朋友家里一块吃饭。他告诉记者,在霍山,他过得相当愉快,他住在县城里,窗外是一大片竹林,很美。对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他感到有些意外。他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变成行动的。我只是做我自己想做的,而且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等这个项目结束后,查添木说他会停下来写点儿东西,主题是关于中国农村地区的变化。他觉得在中国的这些年,不管是大中国还是小霍山,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外国人,除了为中国农民做点什么,他还想把亲眼看到的中国的变化告诉世界上的其他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