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融史诗气韵于时代乐章——大型文献电视片《潮涌东方》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06
第6版(光辉思想)
专栏:走进新时代

  融史诗气韵于时代乐章
  ——大型文献电视片《潮涌东方》观后
  黄式宪
  百年屈辱,百年悲怆,唤醒了古老而积弱多弊的中国。大型文献纪录片《潮涌东方》(总编导孙利华、陈宏),以如椽的史笔,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交错中,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视野里,如火如荼地呈现出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该片凝聚着主创者3年多的辛勤劳绩,是献给党的十六大的一份厚礼。
  观众在观看《潮涌东方》时,因被主创者历史情怀的沸腾所感染,被这部作品的概括力所震撼,不由得随着这部文献性历史片的叙述,心游万仞而思接千载,仿佛徜徉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大潮中而获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
  作为一部以历史文献性见胜的作品,《潮涌东方》在描绘发生在华夏大地上这场民族复兴运动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立意新并具有现代思维的冲击力。作品在钩沉历史、质询历史时,富于创见性地强化了经济的命题,透过东西方在现代文明演进中的比照,一层层揭示出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该片主创者将“现代化”作为一根主线用来贯穿全片,由是证明:中国惟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片的开头几集,如“惊涛拍岸”、“艰难启航”、“命运抉择”等,带着严峻的历史思辨色调,展现了世界近现代史上一幕划时代的历史巨变,即自18世纪中叶由英国率先鼓动起的工业革命、工业文明之“风”,挟着船坚炮利的武力而“吹向东方”。百年之后,西方的资产阶级渐渐强大,历史便翻开了悲剧性的一页:已经落后的东方不得不从属于并臣服于工业文明的西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的:“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就决定了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历程必然是风雨如磐、艰难曲折的。从清末的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中国的现代化刚起步便夭折;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对现代化的道路,一直在探索之中。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奔向现代化之路,中国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强国梦,俨然铭刻着我们民族顽强进取的悲壮历史足迹。
  《潮涌东方》以现代化为轴心所描绘的这场如火如荼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全片用绝大部分篇幅,着力于描述当代中国成功地推进现代化的历史壮举,将带着史诗意味的浓墨重彩,泼洒在新中国三代领导人为探索切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宏伟战略构想和中国人民充满历史智慧的伟大实践上。由毛泽东同志亲自规划并制定的中国现代化路线,却被“文革”的历史劫难所阻隔。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一则以对外开放引进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跨越工业经济时代而迈进到“知识经济时代”,在时间和空间上将先进国家的现代化经验予以高度浓缩,拿来为我所用;另一个方面则是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本片的后几集,如“大地之光”、“振兴之翼”、“重振西部”、“持续发展”等,更深刻地体现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彩及其在实践中结出的丰硕成果,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现代化无比璀璨的前景而倍觉振奋。这里,不妨提及国外传媒的一则报道:今年中国预计吸引外资500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国际咨询机构今年还第一次将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列为世界第一,超过了美国。这恰恰印证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取得的阶段性骄人实绩。
  《潮涌东方》以现代化为轴心所展开的历史叙述,摆脱了高台论道的模式,尝试着运用历史随笔的手法,将历史文献性、理论的思辨性和纪录片“叙述对象个体化”的故事性熔于一炉,应当说,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