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流动党员安新“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07
第7版(新鲜经验)
专栏:十三年来

  流动党员安新“家”
本报记者 吕网大 包蹇
  “党员活动中心”应运而生
  在上海虹口区有个颇具规模的“上海灯具城”,这里汇聚了全国13个省市的250多家商户。灯具城开业8年,生意上虽说是红火起来,但党员管理工作却一直是个空白,有人说这儿是“有党员无组织,有党员无活动”。40多个流动党员,高正新是其中的一个。该由谁来管理这些没“家”的党员呢?
  去年8月,虹口区广中街道党工委落实市委和区委“关于加强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要求,在灯具城的积极配合和商户党员的积极参与下,上海灯具城的“党员活动中心”成立了,6年未过组织生活的老党员高正新激动地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党员活动中心”一成立,即开展了教育、交流、参观、娱乐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组织活动,使外来党员有了“回家”的感觉。在“争创党员示范岗”活动中,党员带头合法经营、文明经商。一些外区顾客闻讯特地赶到灯具城购物,他们说,在哪儿都能买到东西,我们就是冲着这块牌子来的。17个党员示范岗,40多个党员都去争,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也带动了灯具市场的文明建设。
  上海灯具城的“党员活动中心”只是上海虹口区探索在新形势下抓基层党建的一个缩影。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许多外来流动党员在辛勤的劳作之余,在寻找组织,在找“家”。尽管这些建设者和经营者大都与虹口区既无行政隶属关系,又无经济利益关系,但虹口区委领导始终认为,在区域范围内,哪里有党员,哪里就要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党建工作。
  认真解决新课题
  这确是一个新课题。广中街道党工委这几年针对流动党员的特点,陆续制定了一套便于操作、易于落实的制度,如固定党日制度、监督评议制度、党员外出管理和访问制度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像固定党日制度,现在每月的10日晚上7点,不用通知,也不用催促,党员会从四面八方赶到活动中心,参加组织生活,这已成为坚持数年、雷打不动的一项制度。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虹口区委领导在实践中认识到,新时期的党建工作要密切联系实际,实现由静态向动态、封闭向开放、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不断去拓展和覆盖。于是,区委率先在外来党员比较集中、企业经营门类相近、经营地域相邻的“三街一市”相继建立了党的基层支部、外来党员活动中心、党的工作联络站等各种形式的党组织,为外来流动党员营造个“家”。
  外来党员有了自己的家,如何管理好这个“家”呢?虹口区委认为,必须改进传统的地方党组织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富有实效的新路。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几种管理模式,一是直接管理型,对一批工作相对稳定的外来党员直接帮助建立党组织。如把分布在乍浦路上的50多家酒店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乍浦路美食街”党支部;把在江湾镇周围商店经商和工地务工的无党组织归属的外来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江湾党员之家”,直接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活动。
  其次是双重管理型。浙江天台县驻上海的大小私营企业有300多家,经商人员4万多人,其中有党员100多人。虽然天台县驻沪办建立了党组织,但党员分散在上海各区县,管理上存在诸多不便。于是虹口区与天台县采用“双重”管理的办法,加强党员的管理教育,从而加大了党建工作的力度。天台几位支部书记说,这种管理模式,增强了双方上级党委的沟通和联系,避免了对党员管理“鞭长莫及”和“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问题,而党员在当地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问题也能及时得到帮助解决。
  还有一种是协助管理型,也叫代管型。虽然一些党员有上级组织,但由于地域相隔,企业分散,需要有地方党委来关心和指导外来党员。在虹口区有外省市的40多家证券营业部,党员的组织关系大都仍在原地。由于远离当地党组织,许多党员长期不能参加正常的党组织生活。在去年建党80周年前夕,虹口区委批准成立了证券营业部联合党支部。一名党员感慨地说,我在上海工作了7年,由于不能正常地参加组织生活,只能与千里之外的上级部门一年通几次电话保持联系,今天又找到了党组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