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民间陶瓷:重在保护与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1-29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民间陶瓷:重在保护与发展
  本报记者 李舫
  民间陶瓷是指在民间烧造、并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类陶瓷制品。与宫廷陶瓷所追求的高贵、华丽、细腻、气派相比,民间陶瓷风格粗犷、质朴、不假雕琢。民间陶瓷在陕西的陈炉、河南的神A瀫、河北彭城、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湖南醴陵、山东淄博、福建德化、广东石湾等一度发展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产业。
  我国有悠久的陶瓷制作历史和丰富的陶瓷文化传统,但是由于受中国古代“重道轻器”传统观念的影响,民间陶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小道”,陶瓷研究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古代、轻视现代,重视官窑、轻视民窑,推崇精致、轻视粗朴的倾向。20世纪后20年,由于陶瓷制品的大工业化生产,加之搪瓷、塑料、玻璃等更加经济耐用的替代品的出现,对民间传统制陶业构成了相当大的冲击,民间制陶队伍严重流失,制陶技艺相继失传,陶瓷生产逐年减少,民间陶瓷业日趋衰微,除在少数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还得以较多的保留外,大部分地区的民间陶瓷业几乎出现了断流的态势。有的陶瓷产区逐渐形成新的产品和生产形式,原有的生产方式便销声匿迹,如福建德化和江苏宜兴。
  与此同时,西方的陶瓷艺术家则看中了我们民间陶瓷原始、素朴、真实、自然的原创风格和手工意趣,对中国陶瓷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邱耿钰说:“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民间陶瓷的产生首先源于人们的日常物质生活需要,基于相同需要下产生的民间陶瓷,在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经济状况、生产生活方式、人口的分布和密度、民族信仰和民俗习惯等条件下,其形态、颜色、材料、功能截然不同。中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陶瓷工艺在现代民间陶瓷中基本保留完整,有些偏远地区的民间陶瓷甚至保存了相当程度的原始形态,发掘、整理和保护民间陶瓷对于完善中国民间工艺史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装饰》杂志副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主任孙建军强调,优秀的民间陶瓷充分体现了民间陶瓷的美学特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民间陶瓷的造型目的是成器致用的,造型简洁单纯,具有抽象特征,同现代艺术的风格不谋而合,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具有借鉴意义。只有更多从工艺和文化层面切入,才能理解民间陶瓷的本质特征,从而对民间陶瓷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邱耿钰认为,民间陶瓷中那种体贴入微的实用关怀是在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中难以看到的,同时,民间陶瓷匠师长期从事生产制作,对原料的性能、成型技艺的尺寸、比例、节奏等的运用不仅自如,而且富有鲜明的个性,所以在表现材料和利用材料的特质方面是极为充分的。如藏族的靴形煮茶罐,其造型特异,为向前凸起的罐腹,便于将茶罐推入火塘内加热;置于后部的耳柄既便于将茶罐推入和拉出火塘,又不会烫手;与耳柄成90度角的流,使罐内液体的流出更为方便;微鼓的底部除了增加受热面积外,也可以防止罐底加热后与地面接触而引起的炸裂——其特异的造型完全是出于对功能上的考虑。再如朝鲜族地区常见的一种淘米用黑陶盆,盆内壁从底部至边沿刻有阶梯状的弦纹,这样在使用时,盆内的米粒就会因阶梯状弦纹的阻挡而不会随水流流出。这些设计看似平常,实则巧妙,同时反映了当地的生活习惯,体现了民间智慧和审美形态。从1995年开始,邱耿钰尝试借用人类学研究所采用的田野调查方法,对全国部分地区的民间陶瓷资料进行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力图准确描述民间陶瓷的实际状况,发掘民间陶瓷的珍贵宝藏,分析民间陶瓷的物质功能,认识民间陶瓷在艺术和技术上的成就,阐释民间陶瓷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委员会秘书长邹文说,陶瓷艺术是我国各种艺术形态中生命力最强、发展最平稳的一种,不像青铜器、丝织品等发展波动那么大。民间陶瓷是最典型的地缘工艺,正是由于工具和材料的局限,反而体现了思想和精神在物质材料上的补偿。而在工业化的产品中,我们所看到的常常却是理性意识的规范化的操作痕迹。
  民间陶瓷艺术的抢救、保护和发展,首先要对民间陶瓷的现状和资料进行尽可能的整理,同时为民间陶瓷工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方面,60年代在日本兴起的“造乡运动”值得我们借鉴。造乡运动者为了在乡村挖掘富有民间特色的人文资源,以营造自然优美、富有人情味的故乡,将民间手工艺当作一种泥土芳香的生产资源,从生长的地方寻找文化的根源,从而保护了那些品位淳厚、做工地道、手艺精湛的民间手工艺品。(附图片)
藏族的靴形煮茶罐的制作
云南昆明用于屋脊装饰的瓦猫
湖北汉川化妆土刻花罐
  本文图片摄影:邱耿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