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一颗闪亮的“珍贝” 再乘东风向蓝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08
第5版(欢庆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从一说起看巨变

  一颗闪亮的“珍贝”
再乘东风向蓝天
  本报记者 张强
  14年前靠100多元起家的邱氏三兄弟当初
  再借个胆也不敢做这样的大梦:今天他们三兄弟竟会拥有一个固定资产达5个亿、年产量达200多万件羊绒、羊毛衫的大型企业——浙江珍贝有限公司。
  邱氏三兄弟数老二邱淦清学历最高,然而高中也没读完。老大以前是烧砖的,老三是搞运输的,邱淦清则当木匠。兄弟三人1988年开始联手经商。开始是当“贩子”,把上海产的羊毛衫倒到北京卖。几趟下来,腰包渐鼓,信心大增。他们便想在商场里设个柜台,可当时有关部门规定,只有生产厂家才能在商场设点。于是,他们弄回6台横机在自家院子里生产羊毛衫。
“那时候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政策会不会变,挣了1万元也只敢说5000元。”公司总经理邱淦清说,“我们是从企业一步一步的发展中深刻感受到党的政策英明的。”1992年,邱氏兄弟向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政府申请30亩地盖厂房。这在当时只有几千人的小镇上是破天荒的大事。没想到,镇政府竟爽快地批了。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很快便拔地而起。到了1997年,他们又在政府鼓励下,投资1个多亿建了更大的厂房,而且引进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纺纱机,产品也上了档次,开始涉足羊绒领域。“珍贝”从此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去年,“珍贝”的销售总额已达到5亿元,在国内名列前茅。
从100多元做到5个亿,其间的甘苦不言而喻。“一个人要想真正做点事,不流汗,不下苦功,是不可能轻易成功的。”回顾创业的艰辛,邱淦清说来却是淡淡的,甚至觉得不是什么多了不起的事。说到“珍贝”的成功,他最感慨也最感激的是政府对私营企业的支持,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我们现在厂房占地500多亩,厂房面积已达12多万平方米,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可能吗?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邱淦清说,以前没有条件在学校课堂多学点知识,所以现在在经营企业的同时,抓紧时间充电,1999年他在北京大学的EMBA班学了整一年。“我也很注意学习中央政策。江总书记的‘五三一’讲话,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民营经济的那一段讲得实在是太好了。所以我们现在决心更坚定了,要把发展步子迈得更快。”“你一定会看到‘珍贝’下一步有个大发展的。”邱淦清信心十足地说,“‘珍贝’的目标是做成世界知名品牌。”(附图片)
上图:外国专家在调试珍贝公司引进的先进设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