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伟大创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09
第6版(庄严使命)
专栏:特稿

  伟大创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本报记者 施明慎 田俊荣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听了江泽民同志的报告,十六大代表们十分振奋,联系十多年来自己的亲身感受,他们说,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世界上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真可谓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如同跨越雄关,如同长河入海,我国站在一个新的台阶上。
  回头看,我们已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走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昨天,我们还对非公经济另眼相看;今天,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正携手向前。
  我们已从单一计划配置资源走向在宏观调控下由市场配置资源。昨天,我们对市场还有这样那样的疑虑;今天,市场已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已从单一分配方式走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昨天,我们对股票的性质还拿不定主意;今天,资本、技术等已成为参与收益分配的要素。
  我们已从封闭走向对外开放。昨天,我们对外界还知之甚少;今天,中国的脉搏和世界一起跳动。
  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活力。
  改革开放,沧桑巨变。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根本转变。
  历史选择:市场取向的改革
  1978年冬天,安徽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寒风中摁下鲜红的指印,决心实行包产到户。改革,在农村萌动。
  改革是一场革命,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也曾彷徨。是固守“本本”徘徊不前?还是打破“框框”闯出新路?我们选择了后者。
  一些十六大代表清楚地记得,从十二大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二届三中全会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十三大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在一步步加深,改革沿着市场取向在一步步推进。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打消了人们的疑惑,理清了人们的思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同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上庄严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党做出了历史性的抉择,改革从此拥有了更清晰的目标。
  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国企、流通、财税、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全面推进。
  历史,往往是多侧面的统一。一部市场取向的改革史,同时也是一部循序渐进的开放史。
  十六大代表石广生这样描述开放的脉络: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到内陆地区,开放的范围在逐步扩大;从一般加工业到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开放的领域在逐步拓宽;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开放的层次也在逐步提升。
  改革和开放这两部乐章交织激荡,在世纪之交奏响了强音。
  2000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宏观调控体系逐渐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价格市场机制初步形成,市场调节价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已分别达到95.8%、92.5%和87.4%!
  2001年11月,多哈会议一声槌响,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从此,我们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之中。
  重大创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的。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来自浙江的十六大代表感慨地说,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电机大王”胡全林因为雇了9个人就被认为是“雇工剥削”。而今天,700多万温州人中,开办个体私营企业的多达2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决不是否定和取消公有制。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提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石破天惊,振聋发聩。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找到了一条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正确道路。
  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最重要的是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几经实践,几番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越来越明晰:这就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十多年来,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壮大,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布局在调整中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从1989年到2001年,国有企业户数从7.4万户减少到4.7万户,但实现利润却从743亿元提高到2389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1.8万元提高到5.5万元。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命脉产业中始终居主导地位。事实证明,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没有削弱国有经济的力量,构成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重要部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我们实行市场经济,提倡效率优先,并非不讲公平。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我们既为效率优先构建动力机制,同时注意通过加强税收监管、调节收入差距、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举措,着力促进社会公平,避免了计划经济体制只讲平均不讲效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讲效率不讲公平的弊端。
  我们实行市场经济,并非不要宏观调控。十六大代表戴相龙说,每当出现经济过热、需求不足、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时,都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果断决策,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实行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化险为夷,将中国经济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与时俱进:改革要有新突破
  站在改革开放的新台阶上极目远眺,我们的心情并不轻松。
  改革攻坚的任务繁重而紧迫。
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但国有企业改革仍有待深化;商品市场基本建成,但要素市场特别是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市场相对滞后;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但政府职能转变还没到位;“大锅饭”的分配体制已被打破,但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也日益显现,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加入世贸组织,既带来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
  我们的蓝图是: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包括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江泽民同志向全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水千条,山万座,都曾走过。
改革开放这一强国之路,我们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附图片)
  压题照片:宁波三江口夜色 龚国荣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