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还大地一片新绿——内蒙古乌兰察布盟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11
第9版(国民经济)
专栏:

  还大地一片新绿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纪实
王致钧 恒铵
退耕还林还草,给昔日贫穷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全盟2400万亩耕地退出1200万亩种树种草,其中已建成的一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绿色屏障,横亘于乌兰察布草原,阻挡刮向北京的风沙。
  穷则思变
  乌兰察布盟距北京仅300公里,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全盟面积近5.5万平方公里,274万人口。上世纪50年代,乌兰察布人有过一段水草丰美、畜旺粮丰的好时光。之后在“以粮为纲”、“牧民也不吃亏心粮”的日子里,由于不断垦草毁林种粮,生态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沙化,风沙滚滚侵袭首都和华北平原。乌盟也逐渐沦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全盟11个旗县市就有9个分别成了国家和自治区级的贫困旗县。
  1994年,刚上任的盟委书记韩振祥通过深入的调研,提出了改变乌盟恶劣生态与贫困面貌的思路。这就是必须从广种薄收、不断加重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中突围出来,反其道而行之,在退耕还草还林、少种精种粮田上做文章。这样便形成了一个“重建秀美草原”的调查报告,盟委一班人经过认真讨论形成了共识,做出了“进一退二还林,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畜牧业大盟”的决策,简称为“进退还”战略。具体要求是:到2000年,全盟人均每建成一亩水浇地(旱作区人均二亩旱作稳产高产标准田),退耕二亩风蚀沙化地或15度以上的坡梁地,建设畜牧业大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
  以“进”促“退”
  “进退还”战略非常具体和明确,但具体实施起来却非易事。
  韩振祥是农民的儿子,他深知在没有把握让农民吃饱肚子时,让他们从苦恋着的耕地上退耕种草种树是不可能的。“民以食为天”。“进退还”战略必须以“进”促“退”,进退结合、边“进”边“退”,在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同时积极退耕。
  为此,韩振祥把“进”作为实施战略的突破口,从实际出发找到了两个主攻方向。一个是让“土豆立盟”。变对抗自然规律为顺应自然规律,革“年年春旱、却年年种需要春雨”的“两麦”(小麦、莜麦)的命,大力压缩“两麦”播种面积,让晚秋作物土豆坐正席。
  丰镇市黑圪塔洼乡最先让土豆占了播种面积的首位。全乡1.32万人,人均土豆种植面积达到3.5亩之多,还把土豆种植同发展加工业和养猪业结合起来,实现了产业化。
  第二个主攻方向是:“突破禁区,覆膜种玉米”。乌盟属高寒地区,种玉米一直被视为禁区。1995年秋天的一次调研中,韩振祥从当地农民用地膜覆盖种玉米成功中获得了启示。于是他很快邀集科技人员进行研究论证,并亲自搞试点。第二年全盟就种了100万亩。秋后算账,玉米平均单产达到250公斤,是旱地小麦产量的5倍以上;玉米秸秆青贮后每亩可舍饲肥羊两只,效益是小麦的8—9倍。
  立草为业
  在“进”上取得成功的同时,乌盟人还狠抓“退、还”,立草为业,在退耕地种草、还林、还牧,还大地一片新绿。
  韩振祥深知生态破坏、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是乌盟的穷根,而长期以来却把保护生态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畜牧业同样也走了一条对抗性养殖和被动式适应的路子,单纯依靠自然养牧,忽视草场生态养护和棚圈建设;结果既破坏了生态,使草场退化沙化,又使畜牧养殖业陷入“夏长、秋肥、冬瘦、春羸”的恶性循环。
  全盟从开始实施“进退还”战略就制定了严格的“进、退”标准,划分“进、退”两区,实现边进边退、以进促退、以退逼进、进退结合、退区立草为业,全力种草种树,还牧还林,拉长产业链条,与建设畜牧业大盟的目标结合起来的总体格局。把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