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开放开明气象新——外国记者谈十六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12
第2版(要闻)
专栏:

  开放开明气象新
  ——外国记者谈十六大
  本报记者 施晓慧 张川杜 吴志华 刘华新 于青
  “你们企业有多少人,有多少党员?”“你们的党代表是怎么选出来的?”“你们赚了钱用什么方式回报社会?是否也有良心投资?”外国记者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面对面回答问题的是十六大代表、来自江苏的民营企业家蒋锡培、沈文龙和昝圣达。
  记者11月11日上午来到梅地亚新闻中心正赶上这场集体采访。
  外国记者接待中心的刘晋组长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是专门为采访十六大的外国记者组织的,规模最大的有十几家新闻机构参加,最小的是记者和代表一对一的采访,平均一天十几场。这次集体采访是十六大召开以来安排的第三十二场,共有64家新闻机构参加了采访。同时,还有15个团组讨论会先后对外国记者开放。
  41家新闻单位242个机构的590名外国记者采访十六大。这是党代会历史上没有的。会期过半,他们感受如何?本报记者对外国记者们也做了一个采访。
  比以前更开放了
  外国记者中有些是第一次采访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有些已采访过多次。“十六大比以前更开放了”,是他们普遍的看法。
  哈萨克通讯社驻京记者百木汉贝托夫说,本次大会对记者,特别是对外国记者的开放程度相当高,大会新闻中心为记者们提供了发稿的种种方便,特别是各国记者还有机会采访代表团的讨论会,亲耳听到代表们发表的意见和看法。
  美国之音记者吉兰德参加了11月11日对民营企业家的采访,他的评价是中国经济发展很有希望。
  11月11日11点半,英国《独立报》记者白克尔来到新闻中心,他是就“三峡移民问题”来采访重庆市移民局局长刘福银的。他参加过三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采访,他说,这次大会比十五大更开放了,代表团讨论会可以参加,采访代表也很容易,提出采访题目,很快就能落实。美国《大西洋月刊》的记者柯天锡完成了他的采访后说,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很有人情味。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感兴趣,向中心提了几十个这方面的采访题目。
  日本《朝日新闻》中国总局长五十川伦义说,和他采访过的十四大相比,十六大明显开放多了,小组讨论会上能听到很多新鲜事,曾培炎、李荣融的记者招待会也组织得好,时间充裕,还特别照顾外国记者。
  意大利《新闻报》驻京记者郗士说,全世界都关注着中共十六大,大会在透明度方面比过去有明显的进步,外国记者们能以最快的速度把大会的消息发往世界各地。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驻京记者杜怀义说,大会新闻报道的组织工作很出色,新闻中心为各国记者提供新闻采访的便利,记者们有机会面对面采访普通的代表。韩国《中央日报》驻京记者刘光钟说,十六大开放开明,我注意到,尽管会议不能完全对外公开,但十六大采取了许多开放的措施,让境外记者有机会目睹大会的盛况和代表团的讨论会。第一次参加这类采访的法新社记者袁建抱着摄像机说,大会对记者的安排令他满意。
  匈牙利《人民自由报》驻北京首席记者柯竹乐说,他作为匈牙利唯一一名驻京记者采访了十六大开幕式,也采访了几位来自农村的代表。他的印象是,代表们都很开放,即使是农村代表,思想也很开明。他说他今年7月就任,但3年前来过中国,这次来感觉中国面貌变化很大,特别是他3年前访问过的上海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古巴拉美通讯社驻京记者阿尔法雷多说,本次大会各方面的工作组织得很好,为新闻记者提供了方便,如全体会议和部分小组讨论会向记者开放,外国记者可以采访与会代表等。拉美通讯社每天向拉丁美洲200多家报纸和杂志提供新闻稿件,他们将客观、全面地报道大会情况。
  葡萄牙通讯社驻京首席记者桂松说,刚到北京不久就采访这样重要的会议,感到有些困难。不过,她认为,江泽民报告所提出的中国未来发展“目标非常具体”,所阐述的“理论非常深邃”。她说,这次大会的部分小组讨论首次对外公开,允许记者列席旁听,给她的印象是:一些代表“所谈的话题很重要”。
  关注“三个代表”
  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国际部第一副部长阿布哈金·马拉特先后在中国工作过10年,曾参加过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的采访和报道工作,目睹了2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十六大召开前夕,他又专程来到北京,与在京的俄通社—塔斯社同行一起参加十六大的采访报道工作。
  阿布哈金·马拉特表示,俄罗斯非常关注中共十六大的召开,认为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议,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必将极大地推动和加快中国的建设步伐。另外,江泽民在报告中还明确指出中国还存在腐败、失业等问题,这种不回避问题的求实态度无疑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俄罗斯也相信,中国在十六大以后将继续坚持在国际事务中的一贯立场,俄中两国领导人仍将保持密切的关系,新世纪的两国关系也会不断走向深入。可以预见,今年12月普京总统访华将会为俄中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意大利《新闻报》驻京记者郗士说,中共十六大是一次历史性的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19世纪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状况与21世纪完全不同。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对中国,对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新加坡《联合早报》驻京记者周锐鹏说,中共十六大的报告规划了中国建设强大国家、强大民族的宏图,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要实现这一宏图的决心。新加坡作为亚洲的一员,我作为一个华人,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感到高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入,私营经济与公有经济一样,同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必将发生更大更可喜的变化。
  韩国《中央日报》驻京记者刘光钟说,中国是韩国的近邻,其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对韩国十分重要,相信十六大将使中国繁荣稳定的局面继续发展下去。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驻京记者杜怀义说,中共十六大将制定今后党的方针政策,确定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方向,对中国进一步走向繁荣昌盛是极为重要的。
  哈萨克通讯社驻京记者百木汉贝托夫说,十六大不仅对中国重要,对哈萨克斯坦也有重要影响,哈萨克斯坦对中共十六大十分关注,哈萨克斯坦的新闻媒介对中共十六大作了大量报道。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的友好邻邦,中哈两国是朋友,哈萨克斯坦希望中共十六大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的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哈中两国的关系越来越好。
  法国《世界报》驻京记者柏滨说,中共十六大将确定党的新的方针政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参与WTO等世界事务的方针不会改变。
  古巴拉美通讯社驻京记者阿尔法雷多说,中共十六大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这次大会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需要,“制定出新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活力”。他表示,相信中国共产党将依据这些理论和政策带领中国继续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