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对外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12
第5版(欢庆党的十六大特刊)
专栏:特稿⑦

  对外工作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本报记者 施晓慧 黄晴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论述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时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讨论中,许多十六大代表认为,这既是我国对外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宝贵经验,又是我们进一步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基本方针。不少代表兴奋地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中,国际风云急剧变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邓小平同志的国际战略策略思想,正确判断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冷静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在国际舞台上以开拓进取的大手笔,写下了中国外交辉煌的一页。
  处变不惊 开创国际环境新局面
  全面建立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在讨论十六大报告时,一位老外交家谈到前不久江主席访美和中美首脑的“牧场会晤”感慨地说,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中美之间有分歧,但更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良好的中美关系能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是江泽民主席对发展中美关系提出的16字方针。1993年11月,在西雅图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正式会晤,成为中美关系朝着积极方向稳步发展的转折点。1997年和1998年,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成功互访,增进了两国的相互理解。1999年,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在平等互利和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取得了“双赢”的结果。对美方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中国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既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严正立场,又从维护两国长远关系的战略大局出发,妥善处理危机,保持了中美正常关系的框架。去年10月至今年2月,布什总统4个月内两度来华;今年10月,江泽民主席成功访美,对加深两国元首之间的相互信任、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俄罗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江泽民主席与俄罗斯两任总统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友谊,中俄关系不断深化。1994年,中俄宣布互不将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1996年,两国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随之,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中俄元首非正式会晤机制先后启动;中俄东、西两段的边界勘界工作于1998年全部结束;2001年,两国元首正式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友好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中国与欧盟的高层互访与经贸合作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与信任。1995年起,欧盟先后提出了《中国——欧洲关系长期政策报告》和《欧盟对华新战略》,标志着欧盟同中国在政治、经贸及其他领域建立起独立的、全面的长期合作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正式确立,并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了共识。
  中日关系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平稳发展。1998年,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之际,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了国事访问,实现了中国国家元首历史上首次对日本的访问。双方宣布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今年,在中日建交30周年之际,包括日本前首相等60多位国会议员在内的13000多位日本朋友到北京参加纪念活动。多年从事中日友好工作的一位老先生说,这一盛况,反映了两国人民世代睦邻友好的愿望。
  全面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巩固了我国周边战略依托。“亲仁善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与所有邻国发展了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成为好邻居、好伙伴。中国同俄罗斯与中亚邻国1997年起即通过“上海五国”机制开展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及宗教极端主义的地区合作。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诞生。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在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进一步深化。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东南亚深入人心。中国与东盟10国分别签署了加强双边合作的框架文件;确立了中国与东盟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作也已启动。
  中国与朝鲜、韩国和南亚各国的关系稳步推进,同非洲、拉美国家的友好合作取得新的成果,与阿拉伯各国和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13年来,中国的建交国从137个增加到165个。
  独立自主 树立和平负责的大国形象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威望日益提高。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使许多亚洲国家遭受强烈冲击。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从大局出发,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为稳定国际金融形势作出了重大贡献。“
  9·11”事件发生后,中国迅速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坚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推动联合国和安理会发挥主导作用。中国主张反恐应目标明确,证据确凿,标本兼治,不能搞双重标准,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挂钩。中国的立场和行动体现了和平、公正的大国形象,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始终是发展中国家的真诚朋友。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与亚、非、拉100多个发展中国家保持着高层互访,密切合作。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以来,中国积极全面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江主席参加了所有10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江主席的倡导下,形成了以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协商一致为核心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了极富有价值的借鉴。中国政府倡议召开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部长级会议”,中非建立起集体对话机制。中国还与南非、埃及、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大国及不结盟运动等发展中国家组织进一步加强磋商,维护共同利益。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南亚核试验危机、科索沃危机、海湾危机等问题上,中国为维护安理会在国际安全方面的权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江泽民主席提出了五点主张: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造成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主持公道 推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进入新的世纪,国际局势正处于深刻的变动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然而,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缔造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世界,越来越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国提倡以新的安全观、发展观积极推进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中国主张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异同,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心态,通过平等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通过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安全。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主张维护世界多样化,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
  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进程,支持在普遍参与和非歧视性的基础上,巩固和加强国际防扩散机制。为此,中国政府颁布了《导弹及相关物项和技术出口管制条例》、《生物两用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管制条例》等,中国在防扩散出口管制方面的法规已涵盖了核、生物、化学和导弹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敏感物项和技术出口管制体系。
  在国际人权领域,中国先后签署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并与西方国家开展坦率的人权对话。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人权会议上,中国连续10次挫败了西方国家抛出的反华提案。
  中国主张,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只能建立在国际社会共同繁荣的基础上。为此,中国积极推动经济、环发和社会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主张建立面向发展的全球伙伴关系。各国政府、国际组织、跨国企业、民间团体,都是参与人类发展事业的一方,应当为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并肩行动。南方与北方之间,受援国与国际援助机构之间,应是互利互惠、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通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推动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
  中国主张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已向联合国交存了中国政府核准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核准书。
  弱国无外交。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13年,是中国人民在强国振兴的道路上高歌猛进的13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跃升,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步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自尊自信又豪迈坚定。在新世纪的国际舞台上,一个更为强盛的中国,一个走向伟大复兴的民族,必将谱写对外工作新的华章,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目标继续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并在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中为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作出一个伟大民族应有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