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小学院做大科研——石家庄铁道学院推进科技创新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12
第10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小学院做大科研
  ——石家庄铁道学院推进科技创新纪实
  王久战 赵艳斌
  全国铁路客票预订和发售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东单至王府井地铁浅埋暗挖复杂洞群施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石家庄铁道学院在“九五”期间,先后承担了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500多项,其中5项获国家级大奖。
  一个省属普通高校,缘何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
  起点高,成果才大
  敢于参加国家级大项目,才能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
  1997年,天津石化从日本进口的加氢裂化反应器到岸,但因该反应器重630吨,加上吊机重800来吨,岸边的软土地基无法承受。如何完成水陆换装再平安运到目的地?石家庄铁道学院迎难而上,科研人员用了一个半月时间,攻克了超重、软土地基等重大技术难题,自行设计了大型可行走的800吨龙门吊,反应器被吊起来了。1998年,他们在800吨大型吊机的基础上拼组成功了1000吨特重型龙门吊机,将号称亚洲第一运输大件的齐鲁石化920吨重装备卸船装车,创造了门式起重机重量的全国最高纪录。
  2000年,在秦沈客运专线上,该校研制的架桥机又成功架设跨度32米、重达450吨的大型厢梁,制作生产成本仅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尼古拉斯架桥机的1/3,而其主要技术指标甚至超过了尼古拉斯架桥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快速拼装技术研究及其在特种工程的应用,今年初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结合实际搞科研
  科研工作者常常有“两愁”:一愁没课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愁成果转化率低,课题完成往往也是束之高阁。石家庄铁道学院却从没为此发过愁,成果转化率高达80%。立足实际,已成为该校科研工作者的共识。
  1998年,天津风机厂面临产品更新换代,该校得知消息后,与之开展了科技合作。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由该校设计的系列隧道通风机械研制成功。
  回顾十几年不寻常的科研之路,全国知名隧道通风专家赖涤泉教授深有感触。刚参加工作时,他几乎每年都向上面申请课题,可总是争不上。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改变了他的处境。当时几座长隧道因通风技术出现难题,工程进度受阻。赖涤泉来到现场,对整个通风系统做了调整,保证了通风顺利进行。赖涤泉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结合实际需要搞科研,就能出成果。此后,在纵贯南北的京九大动脉,在海拔高度78米到2000多米高程的南昆线,在晋煤外运大通道朔黄铁路中,赖涤泉主持开发的系列隧道通风机在长大隧道施工中大显神威。
  艰苦奋斗是必要条件
  正是由于有了一批吃苦耐劳能战斗的“铁军”,石家庄铁道学院才能所向披靡,成功完成一个个重大课题。
  59岁的刘志刚教授是专门搞地质超前预报的专家,人称“隧道大夫”。他发明了以他名字拼音字母命名的“LZG”公式,这个公式就像一双神奇的眼睛,能够准确预测出掌子面前100米到150米范围内的隧道不良地质构造,使预报断层位置精确率达到95%。而这个精确率来自实践,是刘志刚几十年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施工条件艰苦些算不了什么,课题的挑战对我们才是最重要的。”在施工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青藏铁路建设中,该校承担了路基沉降试验、高原隧道施工、大桥桩基测试等技术攻关项目,数十名科研人员连续奋斗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无人区。他们克服了高原缺氧、严寒等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建立了青藏线格拉段第一个试验观测站。
  “十五”期间,我国有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青藏铁路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四大工程,石家庄铁道学院参加了前三项;在世界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工地上,也有着石家庄铁道学院老师的身影。小学院活跃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