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难忘的历史时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15
第6版(庄严使命)
专栏:

  难忘的历史时刻
本报十六大报道组
  7天太短,说不完13年神州巨变、民族伟业;7天很长,规划出20载光明前景、宏伟蓝图。作为党报的记者,能亲身参与盛会的报道,亲笔展现伟大的瞬间,怎能不思绪萦回,心海翻腾?这里是本报参加十六大报道的记者会后写下的感受:记几笔感受,与读者共同分享喜悦;书心中情怀,愿党和祖国的未来更加辉煌!
  ——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连日来,耳畔一直萦绕着昂扬的旋律。采访中,代表们谈得最多的是发展,感慨最深的是变化。回顾过去的岁月,品味现在的生活,我们可以体会出这发展与变化的分量。虽然任重而道远,虽然还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艰难与挑战,但我们都相信,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一片热土,一片希望的沃土。
  ——11月8日上午,代表们听完江泽民同志的报告,走出会场。“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听了以后心情如何?”记者向代表们发问。回答都是“振奋”,“很振奋”。今天,我们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好比是公布了一份民族复兴的世纪宣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这共同的振奋,不正是党心、民心一起跳动、强烈共鸣的表现吗?我们振奋,因为我们正满怀信心地走向民族复兴。
  ——采访报道党的十六大的7天里,记者时时被会场内外涌动着的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气氛所感染。这7天是忙忙碌碌的7天,是激情燃烧的7天。记者为我们党在宏伟目标感召下所焕发出的旺盛活力感到自豪,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一名党报记者感到光荣。
  ——会议期间采访了不少代表,但采访徐晓琴时最让记者感动。她是来自重庆的一位普通户籍警,在工作中时刻想着群众,深受老百姓的信赖和爱戴。当时,她说到动身来京的那天早晨,竟有几百人自发地为她送行,包括一支100多位大爷大妈们组成的腰鼓队,几乎塞满了派出所门前的马路时,她的眼睛有些潮湿,记者也差点落了泪。做一名党员到这份儿上,可敬可佩,不由地让人感触多多。
  ——两个普通的人,两句朴实的话,却让记者难忘。一句,是那位养鸡专业户陈美珍代表说的,她说:大伙都富才算富;一句,是一位出租车司机说的,他说,小康会是啥模样?我真的想不出。今天的变化,不就远远超出10年前的想象吗?我只能肯定的是,它一定比我们今天所能想的还要好。一定!从他们的话中,记者听到的是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听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高度信任,对未来前景的满怀信心。这信心,这信任,这信念,正是推动实现世纪伟业的巨大动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