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红都听雨说红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16
第8版(大地·副刊)
专栏:

  红都听雨说红井
  杨晓萍
  赤日炎炎,将一路的田园风光晒得脱水。我们穿行在江西老区乡亲们凝重的目光中,将几十年的风雨、几代人的期盼一并装入背囊,一路构思、一路播撒,终于就引来了那场及时雨。那场雨将路边的赤石鞭打得更艳更纯,也将人们心底的故事浸泡得更软更醇。聆听雨声,故事便在心底抽枝拔节,郁郁葱葱,就这么潇潇洒洒地撑开了一蓬又一蓬绿荫。
  焦灼的日头粘住焦燥的田埂,焦渴的目光追逐着焦涩的轻风,缓缓地一路纠缠着到了沙洲坝头,那汪清冽甘甜的红井转眼就扑入胸怀,滋润了一颗浮躁的心。
  井旁,有一本石雕的书,摊开的书页上,跳动着一行行熟悉的文字,那是孩提时小学课本中耳熟能详的故事:昔日瑞金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没水洗手帕”,地里庄稼干渴,百姓锅内惨淡。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迁来此地后,毛主席发现群众饮的竟是脏塘水,当下心疼不已。而后他顶着日头,满地里勘察,接着又亲自挥锹,带头开挖了那口井———那其实就是一场及时雨呵,将方圆数十里滋润得桃红柳绿。
  视线渐渐模糊,恍惚间,一段旋律从字里行间荡起:“妈妈教我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踩着旋律品读红井,似乎品读了老一辈革命家深邃透明的胸襟,正是他们心系百姓,执政为民,所以才有了革命根据地蓬蓬勃勃的燎原之势。
  品尝井水,犹如品尝一杯经年的米酒,那酒是用共产党与群众甘苦相依、血肉相连的深情酿就的,所以它就具有了摧枯拉朽、涤荡乾坤的张力,一杯泼下,耸起一道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一杯扬洒,冲出一片红旗猎猎的崭新天地,而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承诺也就在这惊心动魄的泼洒中,得到了具体的诠释论证。
  倚着井台聆听红井,似乎听见细细的蝉鸣穿透井底、穿越历史,将老一辈革命家深深的担忧与牵挂定格在黎明时分。也许,当年游击战士引以为豪的深山丛林如今已成为束缚老区经济腾飞的羁绊,而父老乡亲曾经冒死闯关、为子弟兵送盐巴的路旁,仍绵延着一部分长势疲弱的庄稼,故而,老百姓的饭锅里间或仍会舀出“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谣,而那羁旅他乡的打工者,也必然会揣着老区的月亮以及繁荣老区的金色梦。
  审视红井,人们将进一步明晰自己的责任,脱贫致富,迫在眉睫,全民小康,任重道远,历史既然缔造了红井,红井就绝不能忽略滋润老区、滋润所有焦燥土地的神圣使命。
  当年挖井人,如今可安在?一呼百应,继往开来的共产党人接力着开发老区的责任。抓“三高”农业,促旅游发展,与时俱进,做富民强村的领路人。他们将“三个代表”践行成一场及时雨,洒遍了老区的每个角落。老区的日子也因此咂摸出了井水般的甘甜。于是,乡亲们跷起的拇指上便缠上了一句最朴实的感叹:毛泽东的后人没有忘本!于是,一口崭新的红井便筑在了上千万老区人,不,应该是十二亿中国人的心底,并悬上了一条历久弥新的对联: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
  老区人幸甚,中国人幸甚,因为有那口永不干枯的红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