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蟹肥稻花香——看唐海县如何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18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蟹肥稻花香
  ——看唐海县如何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刘志强
  金秋时节,来到唐海,放眼望去,阡陌交错,候鸟成群,鱼跃蟹肥,风吹稻飘香,一派迷人的美景!有“北方小江南”美誉的唐海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稻、河蟹一起长
  唐海作为河北省重要的商品大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不仅30多万亩水稻平均单产早已超过千斤,水稻单产创北方单季稻区的最高纪录,而且这些稻米又都是无公害的。过去人们常把亩产千斤千元的“双千”作为高产高效的一种标尺,而在唐海业已出现了“千斤万元”,诀窍在于他们探索出了以“稻田养蟹”为标志的发展绿色食品和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的成功之路。
  早在1994年,面对高产不高效、丰产不丰收的状况,一农场三队贾守全在自家的一亩地里试养了半公斤蟹苗,当年就获利980元。之后,稻田养蟹呈燎原之势蔓延全县。随着稻田养蟹面积的逐年扩大,养蟹能手越来越多,唐海县成立了稻田养蟹技术协会,对技术难题进行了集体攻关。经过几年实践,许多农民探索出多种养殖模式,还成功地解决了蟹苗本地孵化问题,使稻田养蟹成本大大降低,效益更为可观。一农场八队的姚翠英,1998年建了一座大棚,蟹苗经一个月强化喂养,收入2.3万元。她一鼓作气,又建起了第二座大棚,购进了第二批蟹苗,一个月后又获利8000多元,两批豆蟹两个月纯收入3万多元。
  实践证明:“稻田养蟹”平均亩增收700元,最高达1.6万元,相当于单纯种稻效益的33倍,而且作为绿色食品的稻米,在市场上的身价又高于一般的米,两项相加效益不同凡响,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出率和土地利用率。
  活水育“龙”产业兴
  以水稻种植、水产养殖为主的“水上农业”面积占唐海大农业面积95%,产值占80%,也因此被列为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区。然而,两年的持续干旱引发了空前的水危机。为此,唐海县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按照环境要求,划定多个集中连片的生态农业园区,积极发展稻蟹混养、苇鱼蟹立体混养等生态农业形式,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在园区内严禁使用化肥、农药,同时保护园区用水。农业部监测总站曾对唐海的这种绿色食品园区的大气、土壤、灌溉用水等22项工作指标监测评估,结果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这里产出的稻米和河蟹全部达到绿色食品AA级标准。
  同时,唐海利用独特的湿地资源,发展湿地经济。以四、五、七、十一农场为中心,连通现有河渠,围水筑堤修路,围路植树造林,实现水陆联网,建设狩猎、垂钓、鸟类观赏、农业观光四大旅游观光区。目前,“秋老堡”观光园已开发出多个休闲旅游项目,建成占地2000亩的野禽观光区、占地400亩的淡水鱼垂钓区和特禽人工养殖区;九农场把5000亩平原水库建成鱼在水中游、鸟在水上飞的旅游风景地;以“中国河蟹之乡”为依托,七农场正积极建设集餐饮、垂钓、观光、游玩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园区——“恒行蟹园”。
  今年,唐海县依托水稻种植、海水养殖、淡水养殖、畜牧养殖四大生产基地,重点培育和发展了优质米、淡水鱼、河蟹、对虾、河豚、肉鸡6条“龙”,带动起1.8万个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额可达5.6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8%以上,特色产业所提供的农工人均纯收入占总收入的33.5%。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