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交公道钱 喝明白水——绛县建立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管理运行机制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18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交公道钱 喝明白水
——绛县建立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管理运行机制的调查
张广瑞 龚孟建
  山西绛县是一个贫水县,特别是农村人畜吃水困难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今年初,绛县被列为省饮水解困重点县,工程计划54处,总投资648万元,以解决2.1万人吃水困难。
  集中控表 足额收费
  这种方式的起源得从郝庄乡永青村说起。永青村位于水源奇缺的凤凰岭旱塬上,共11个居民组、2400口人。该村于1998年投资20多万元,投工8000余个,先后新打和恢复深井3眼,新建蓄水池3座,铺设各类输水管道1.5万米,安装水表、龙头600余件。为搞好工程管理,全村干群集思广益,按照用水户居住区域将5—8户划为一片,实行多户联保。片内用户轮流管理当“片长”,负责抄表、收费等工作。
  为确保收取水费的资金效益,村里建立了收费专账,实行收支两条线,定期公开收支情况,杜绝了“人情水”、“关系水”,保证了水费100%的上缴。
  “永青模式”带来了整个经营机制和经营观念的改变:一是建立了新型的水务市场。先缴钱后用水,用水多少可计量,不缴水费可停水;二是增强了群众“水商品”意识,利用经济杠杆强化了群众的节水意识;三是使每处饮水工程都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实现以水养水,改变了饮水工程效益低下的状况。
  环环相扣 滴水不漏
  把县、乡(镇)、村、水工四级饮水工程管理人员用“网络”的形式进行严密组织。县一级专门成立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站,作为常设机构;乡(镇)级由各水管站确定专人管理;村级则由各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负责本村工程管理,各居民组长(或片长)负责本组工程管理。
  他们借鉴选电工的办法在各工程村选聘一名“水工”,专门从事饮水工程管理,其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工程维修、养护、用水、节水、消费计收、水源保证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解困工程正常运行;做好国有资产的清核和建账,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水费回收率达90%以上,折旧大修费按时足额专户储存。
  “四级网络”的建立,从组织管理机制上解决了饮水解困工程各自为战,工程完工一了百了,重建设疏管理,甚至难以正常发挥功效或很快损毁的“顽症”,保证了各级管水组织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群众参与 管理透明
  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一头连着集体,一头连着用水户。如用水户交不上“明白钱”,喝不上“明白水”,工程管理势必不可持续。绛县采用用水户参与管理,强化监督的形式,在各解困村成立由用水户组成的饮水议事会,建立“议事会制度”,负责监督并始终参与工程的建设及运行管理全过程。
  “议事会制度”的建立,增强了工程管理的透明度,让用水户交“公道钱”,喝“明白水”,形成了人人为工程管理出力献策的好风气,有力地保证了饮水解困工程的良性运转和长期受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