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年底将近,国家投入巨资的三年“饮水解困工程”将到期,迫切需要加快工程进度,解决管理问题——盼水快来 愿水长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18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年底将近,国家投入巨资的三年“饮水解困工程”将到期,迫切需要加快工程进度,解决管理问题——
盼水快来 愿水长流
  本报记者 高云才
  5020万人缺水
  从云南大理到保山,汽车沿着横断山脉腰部缓缓地蠕动着,下面是万丈深渊,浑浊的怒江呼啸着向下游奔涌。“云南,降雨量充沛,怎么还缺水?”省水利厅长孔垂柱说:“正是因为山高水深,沟谷纵横,贫困山区的百姓才喝不上水,他们只能靠水窖或者小型集雨柜攒点水。”
  在云南建水县,一位姓李的彝族小伙子在担水歇脚。记者问:“离家最近的担水点在哪里呀?有多少路?”他说:“我们村住在半山腰,一大早就得担水,离家最近的担水点有2公里,那里水浑,还有牲畜的粪便。这个担水点离村子5公里,水清。”
  甘肃、青海、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缺水状况也让人觉得沉重。在陕北缺水地区,就那一盆水,全家洗脸用,洗完之后再洗脚,洗完脚之后,这盆脏水还得留下应不时之需。西北地区,缺水已经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
  前些日子,水利部在云南召开全国农村引水解困工作会议。会上,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透露,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尚有5020万人口处在严重缺水的生活状况之中,其中2423万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遗留下来的,其余2597万是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水源变化和人口增长等原因新增的饮水困难人口。
  国债资金送来幸福水
  饮水困难地区多半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力解决自己的饮水困难。他们把饮水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在关注着我国农村地区的饮水困难问题。温家宝副总理多次指示,要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解决5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要下决心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水利部会同国家计委加大了投资力度,制定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说,从2000年实施“饮水解困工程”以来,国家计委、水利部分六批共下达了57亿元国债资金,专项用于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目前80%的工程建设项目已全面铺开,其中有36%的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记者来到天津静海县农村,村民王时忠说:“多少年来俺们村只能喝些咸水、苦水,现在好了,政府给钱帮我们修水井、建自来水厂,我们终于喝上了甜水。”是国债资金,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引来了“幸福的甜水”。
  目前,运用国债资金解决贫困地区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的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喝上了甜水。但现在还有大量的工程没有完工,施工困难也不可低估,一是时间紧,到年底就是3年饮水解困工程的时间底线。二是工程进度不快。目前,全国只完成了3年总计划任务的36%。进度慢,客观上是今年投资比较集中,任务量大。但主观原因也不容忽视:一些省、区配套投入少,资金到位慢,影响了项目进度。
  另外,工程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水利部农水司供水处处长赵乐诗说,一些工程设计图纸粗糙,不能满足施工要求;还有的工程设计标准太高,实际用水量和设计值相差太大,造成亏损和浪费。
  为确保今年完成农村饮水解困3年建设任务,国家计委、水利部与各省、区、市政府签订了责任状,目的就是要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进一步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以水养水才能水长流
  虽然国债资金为贫困地区饮水困难的群众引来了“幸福水”,可农村供水的运营、工程设施的维修长期依赖国债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农村供水体制上必须有新的措施保证贫困地区的群众永远能喝到“甜水”,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做到“以水养水”。
  山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姚高宽说,要真正得到“长流水”,就必须把眼下的“大锅水”变成“商品水”。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制定出合理的水价。
  李代鑫说,除农户自用的水窖、水池外,所有饮水解困工程,都要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还可实行定额供水,超定额加价。
  要得到“长流水”,“饮水解困工程”管理的改革更是关键。翟浩辉指出,农村饮水工程项目多,规模小,分布面广,管理难度大。能否使工程持久发挥效益,使饮水困难地区群众稳定解困,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套良性运行管理机制。否则,过不了几年,许多已经解困的群众可能又重新返困。
  改革管理体制要务就是要明晰工程所有权,建立用水户参与的自主管理体制。根据工程类型和规模,按照有利于群众使用,有利于工程效益发挥,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原则,明确工程产权和管理方式,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
  四川省梓潼县探索一家一户的水池、水窖、旱井等微型供水工程,实行农户自建、自有、自管、自用体制;单村和联户的小规模集中供水工程,在受益户民主协商的基础上,组建用水合作小组;跨村、跨乡,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组建有受益农户广泛参与的专业供水管理组织。群众说:“我们自己的‘长流水’有保证了。”
  “以水养水”的方式,是贫困地区群众用水的长久之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