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争气“蒸出”新事业——下岗职工金凯、王文杰夫妇的再就业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11-18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

  争气“蒸出”新事业
——下岗职工金凯、王文杰夫妇的再就业故事
  本报记者 张毅
  面食店的小师傅引着记者穿过大马路,拐了两个弯儿,又钻进一条巷子,才到了他们的金东面食店。两开间的门脸儿,窗明几净。“怎么在这曲里拐弯的地方开店呀?”“大马路上不见得好卖馒头。”小师傅干脆地回答。
  金凯放下手头的活,热情地迎接客人。尽管他和大伙同在一个作坊里干活,同吃一锅饭,员工们还是尊称他“老板”。1996年,厂子“黄”了,金凯、王文杰夫妇相继下岗。他们30来岁,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在家干等着。他们开始走出家门,找工作,做小买卖。折腾了一年多,金凯决定开一家面食店。他合计着,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富人穷人,都得吃饭。这馒头、花卷、包子什么的,谁家餐桌上都少不了,只要做好了,一准儿有市场。1997年,金凯夫妇用从亲朋好友处借来的5万元在自家楼下租了间门面房,购置了家当,金东面食店开张了。蒸馒头技术含量不高,可要蒸好了,全凭经验。小两口哪干过这活?3天下来,手臂被热气烫得起满了水泡。金凯说,夫妻俩的心就长在这小店上了,自己家就在楼上,两个多月愣是没上去过一次。
  金凯说,他们想着法子让顾客满意,和四周几家面食店比,面粉比别人的好,分量比别人的足,店铺里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他们还把当年鹿鸣春的面点师傅请来了,在沈阳城,鹿鸣春的豆沙包可是一绝。金凯夫妇的生意很顺利,1999年,开了第二家分店,2001年又添两家分店。金东面食也算一个微型“托拉斯”了,现在招聘了60多名员工。金凯说,他们的钱都是一分一分攒的,每开一家分店,至少考察半年。看准一个地方,得经常踩点,生活小区的规模、下班时间的人流物流、附近的餐馆、摊点买卖咋样,都得摸清情况。
  金凯夫妇的面食店从单一做馒头发展到包子、水饺、面条、蛋糕等30多个品种,“金东面食”还被评为沈阳市“放心食品”。已有几家超市提出跟他们长期订货,可惜目前他们的生产能力不足,不敢应承。金凯不动声色地说,他准备再开两家分店,等真正创出点儿名气的时候,开一家小型食品加工厂,那时候就可以挺进超市了。
  “老板娘”一直没露面。金凯说,媳妇在总店那边打理生意,负责各分店的原料配送。现在生意越做越顺手,家庭条件也大为改观了,儿子上了理想的学校,彩电、冰箱、洗衣机、大立柜,家里能换的都换了,和共同创业的媳妇感情也越来越深,越来越离不开了。
  此时,外面的顾客排起了队。又一拨馒头新鲜出笼,整个小店都笼罩在热腾腾的蒸汽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